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被推选为已经病逝的契尔年科的继任者。他启动了勃列日涅夫抵制了近20年的政治、经济等全方位改革。在书中,戈氏努力向人们证明,他的改革路线一点儿问题也没有,在苏联的环境下也不能采用中国的改革模式。按照书的描绘,自始至终,戈尔巴乔夫都是正确的,苏联和历史辜负了他,而不是相反。
这是戈尔巴乔夫的最新自传。整本书都在强调他的孤独。这种孤独首先来源于他在1999年失去了挚爱伴侣赖莎。
在198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国家元首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都喜欢带着各自的第一夫人。南希和赖莎因此获得了很高的曝光率。公允来讲,赖莎受到的一些批评,有些不甚公允,同样的行为特征出现在南希身上时,很多独立知识分子在专栏中就赞叹不已,以为是贵妇优雅风范再现,却只有赖莎被指责为显摆。
南希在后来被称为白宫女王,是不挂名的总统首席幕僚,又迷信占星术,按照占星师的安排为里根安排行程,什么国家安全助理国务卿国防部长也得走她的门子,这比后来的克林顿任期内,希拉里的所为不知要过分多少倍。南希还公开接受美国各类服装企业的赠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自己的好莱坞演员生涯。里根卸任后,南希参加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并因此很快修复公众形象。对比看来,赖莎只是喜欢陪同丈夫视察,没有依据证明她在戈氏的不成功改革中扮演过主角。这个在丈夫失掉所有权势而仅能凭借一点知名度赚取演讲出场费的女性,在身患血癌后,努力利用夫妇的知名度来筹建血癌儿童医院,却很少被提及。
这本书中,戈尔巴乔夫深情地回忆了他与赖莎共同度过的点点滴滴。从戈氏的描绘来看,赖莎是个相当独立而坚强的女性,虽然说丈夫这样称赞妻子并不算稀奇……
戈氏要强调的孤独,更来自于他所认为的他扮演的政治角色,被长期误解,甚至可以说,他进入苏联官僚体制后,就始终处于一种高度孤独的状态。按照书中的说法,戈氏是个敏感、脆弱甚至有些天真,但始终不改善良本质的圣徒,他不认为自己做错过任何事,是时代、苏联体制、他人共同辜负了他,这个口气有点像项羽。
出身不好的戈尔巴乔夫如何进入体制
戈尔巴乔夫的外祖父潘捷列伊在1938年被指控为托派分子,审查时间长达14个月之久,还被判处死刑,但终因检察院复查没有确凿证据而释放。祖父则未经审判就流放到西伯利亚。出生于1931年的戈尔巴乔夫,因为辛勤劳作在1947年荣获劳动红旗奖章,他的父亲则赢得列宁勋章。
接下来,戈氏入读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与同年龄的很多人相似,他积极参加各类敏感问题的讨论,在老师的影响下倾向于斯大林主义的对立面,甚至在一次讨论斯大林的著作的课堂上(1952年,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公开提出机械阅读和讴歌该著作是对学生的侮辱。戈氏因此受到校方的斥责,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他在当年入党。
结识并和赖莎结婚后的1955年,戈氏毕业。他原本可以分配到苏联总检察院,但在此时,苏联已在反思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得出的教训是当时有大批毫无工作经验的法律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央司法机关工作后,草率处理了大量的大清洗案件。戈氏又被转为分配到他的老家斯塔夫罗波尔,赖莎随行。接下来,他从家乡的检察院“转会”去了团委。
戈氏在书中试图向人们证明,他对苏联体制弊病的深刻认识来源于传达苏共二十大报告。因为向据说是斯大林集体农庄政策的受害者农民传达报告时,听众纷纷表现出质疑态度,除了对报告事实的质疑外,还提出传达报告的领导人“当时你们都在哪里呢”等诘问。他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评“从道德上破坏了苏联制度的声誉,产生了变革的希望,推动了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的新发展”。他承认,他就任苏共总书记后的一些行动方式,就源自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升得为何那么快
从团委干部,到一个城市的党委书记(1966年),戈尔巴乔夫花了约十年时间,并很快进入了高速晋升的轨道。他在1978年就入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对比一下,在戈尔巴乔夫当团委干部的时候,他的命定对手里根在好莱坞为中情局当卧底,专司探察同事的亲共言论;在1966年,里根当选加州州长,当选后即派遣士兵镇压民权运动。1980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
“朝中无人”的戈氏,为什么能够如此之快的提升?答案首先在于,当时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最为重视农业和军事问题,而戈氏所任职的斯塔夫罗波尔市、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是苏联重要的农业区。前面提到过,戈氏10多岁时就是农业能手。戈氏能够在农业方面做出政绩,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又相当年轻,这对于年龄结构高龄化的苏共中央着实有吸引力。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