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明说,非洲“兄弟”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加班费却从来不能“诱惑”他们。
资料图:中国在非洲修建的公路。
李克强今日访问安哥拉,期间将同在安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代表座谈海外民生问题。
在非洲经商或就业的中国公民到底有多少?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0年最保守的估计超过200万。据专家介绍,目前在非中国企业已经有3000多家,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大量的个体经营者。3000多家中资企业和200万中国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在非洲工作生活,在追寻自己人生梦想。某种程度上,他们也代表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
6日,拨通薛晓明电话的时候,还不到尼日利亚当地时间清晨6点,他已经早早起床了。他说,当天李克强总理访问尼日利亚,自己很激动。
薛晓明在尼日利亚经商多年,他激动不是因为自己,身为西非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秘书长的他,更期盼总理的这次访问,能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的广阔市场、丰富的资源以及充裕的机会。
融入非洲慢节奏生活
回想起18年前刚到尼日利亚,薛晓明最大的感受就是“不适应”。18年过去,他现在自称“乐在其中”。
1996年,他是江苏一家国营外贸公司的代表,到尼日利亚拉各斯开拓市场。五年后,当国营企业因为改制撤回时,薛晓明却做出了一个决定:留下。
这片广阔的市场吸引了他,他决定自己在这里办工厂。
“中国人向来就是吃苦耐劳,尤其是来到异国他乡创业,那会儿真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做事。”薛晓明说。但看看身边的非洲同事,却是另一个节奏:慢。
“无论你出多少的加班费,他们都不会加班。”薛晓明说,非洲“兄弟”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下班,虽然生活水平不高,但加班费却从来不能“诱惑”他们。
在安哥拉工作的小夏已经逐渐融入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我们早上7点半上班,11点半下班,下午2点上班,5点半下班,”小夏说:“工作倒不是很累,觉得还是轻松的。”
薛晓明慢慢也受到了感染,让自己也慢了下来,“虽然这边物质条件不好,但幸福指数很高。”
电视能收国内频道
2010年10月,王晓燕来到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的孔子学院担任老师。在这个非洲首屈一指的都市,停水停电是常有的事情。
王晓燕住在大学公寓楼里,大楼没有自己的发电机,碰到停电,王晓燕就要爬十二层楼。没有电就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王晓燕经常和同事结伴在校园散步打发时间。
2011年,王晓燕来到葛洲坝集团在阿布贾的一个分公司工作,这里的条件比拉各斯好多了。“因为公司有自己的发电机,所以不用担心停电,也有干净的饮用水。每天有班车接我们去公司,有中国厨师做饭,下了班,班车再把我们送回宿舍。”
薛晓明工厂的条件也算比较好了,“中国员工住在一起,下了班还能上上网,给家里打打电话,看看电视,这边也能收到国内的频道。周末逛逛街,购物或者去海滩玩儿。”
相比文化的磨合而言,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适应得更快些。王晓燕说,大部分在非洲中资企业里工作的中国人一般有集体宿舍,出门“集体行动”,生活在浓浓的“中式氛围”中。
小夏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一年多,在中信旗下公司上班,小夏说平常买菜购物有中国超市,厨师来自中国,吃的是中国饭,外面吃饭也基本上去中国饭店,甚至娱乐都有中国娱乐会所等。
感兴趣行业都可尝试
中国人带给非洲的不仅是项目,还有就业和技能。愿意培训当地工人的企业,常常会赢得更大的尊重。
王晓燕的公司就雇佣了不少当地员工,“虽然我们公司给当地人的工资也不算高,但是如果不是特别大手大脚花钱,一个人的工作也足够养活他们一家人了。”
薛晓明的工厂里除了管理人才和关键技术岗位之外,员工基本上都是当地人,有400人之多。每逢重大节日,都会给本地员工发大米等福利。这样就留住了很多当地员工,不少尼日利亚人已经在工厂工作了七八年。
很多人远离家乡到非洲不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王晓燕也比较看重自己在非洲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
在薛晓明看来,非洲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里能够实现他的梦想。“空间大机会也多,哪怕你今天做企业家,明天做航海家,也都可以。我在尼日利亚,已经做过十几个行业了。只要感兴趣的行业,就都可以去尝试。”
如今薛晓明已经在尼日利亚扎根,“如果抱着投机的心态,捞一把就走,就很容易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但如果有长期的打算,扎根在这里,你会发现这里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好地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