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漂
在伦敦唯一一次去吃福建菜,是和另一位台湾记者约见一位福清来的厨师老张。在官方口中,他们是“非法移民”,但在关注劳工权益的NGO口中,不愿称他们是“非法”,只是“无证”。
聊起出国前的职业,40出头的老张说,自己曾经是一名国企的会计。这让我有点惊讶。在我印象中,选择这样一条路的人都是来自穷乡僻壤,走投无路。
“大家都出来,你不出来被人看不起。”老张说。而看不起他的人包括自己的老婆。
当初打算在英国站稳脚,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但现在也和老婆离了婚。“想回去吗?”我们问。老张摇摇头。就在这里,打打工,日子倒也挺好过。很快,就会满十年居留期,也就可以拿到身份了。
一直觉得老张这样的移民群体,与我那些“受了教育、在英国找到体面工作”的朋友们,不是一回事。但这一刻,我想,我们又有多少差别?不甘心于在国内的环境和发展路径,不让别人“看不起”。漂洋过海来到这里,老张掌起了勺,我的朋友们则写起了文案、做起了模型、算起了账本。
和老张一样,为了留下,我的朋友们里,也有人花钱创业、自发工资,为的是满足签证的要求,“熬”上几年,就可以有永居资格。这个过程里,老张要忍受的是工作的辛苦、老板的盘剥;我的朋友们则要忍受生活的拮据,比在国内原有生活水平更低的精打细算。
如果有一个词叫“北漂”,更应该有一个词叫“伦漂”。“北漂”或许流露着一股苍凉,“伦漂”无非也就是在苍凉之外抹上点异域风情。
但又为什么要留下呢?
或许,就是那些不经意的一瞥。在某个周末的下午,准备到超市采购,做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时,经过一个安安静静的街边公园,看到绿草的挺拔、繁花的傲娇,天空晴朗得慷慨。留在一个地方,或许只需要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而离开一个地方,或许也仅仅因为缺乏如此简单的一个理由?
“选择一个城市老去”,人在英国的朋友在朋友圈中转了篇题为此的文章。“想来想去,都是伦敦。”这是她的感言。移民们都需要能够爱上自己的第二故乡吧。
回不去了
在一个关于中国当代文化的活动上,遇到一位刚到英国的女孩,出国前也做些写字、拍片的工作。我依旧非常天真地问,来英国是工作还是读书?——这是我所熟悉的世界里仅有的两种可能。
女孩眼神似有闪烁,没有直接给我答案。隔了几秒她才说:“我来嫁人。”“啊?”我硬是把将要迸出喉咙的这个叹词咽了回去,换成了一个表示见惯不怪的“哦”字。
但女孩只字不提自己的老公,家庭,爱情。她谈的是国内,那些她写过拍过的人和事,那个她张惶出走的早晨。我才隐约明白,她为何而来,她在这里的身份是什么。她已经回不去了。
“我要去教人瑜伽了。”女孩临别时告诉我,“下次一起来呀。”而我默默愿她在伦敦找到了新天地,从此不再恐惧。
有的人是人回不去了,有的人心回不去了。换一种活法,或许就是移民的全部意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