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亲历乌克兰之变的中国留学生岳阳 23岁 在基辅待了5年
第一次真正地面对死亡
23岁的岳阳是基辅大学乌克兰语系的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基辅市中心的一栋出租屋里居住了5年。血腥的现实颠覆着岳阳对乌克兰社会的印象。在他看来,数十人死亡的悲剧与他所认识的乌克兰反差太大。
住院免费,基本上没啥好药
“岳阳,出事了,快帮我叫一辆出租车啊!”2月20日中午1点,接到朋友安娜的电话时,身在基辅的中国山东籍留学生岳阳还是觉得有点儿意外,“出什么事了?安娜。”
“我看到一千多个年轻人坐着大巴,戴着黑面罩,都在往独立广场赶去了!他们拿着斧子和枪!”从安娜叙述中,岳阳感到莫名的紧张,他赶忙下楼拦车。
岳阳知道,如果不是遇到紧急状况,在第聂伯河对岸上班的朋友安娜一定会选择走回来。望着街道上散布的军警,岳阳直觉情况不妙。在打了十多个出租车公司的电话后,岳阳终于找到一辆车接回了安娜。当天夜里,岳阳和室友盖那通过互联网视频和乌克兰电视新闻获悉,一场抗议以来最为激烈的冲突发生在独立广场。岳阳和室友乌克兰小伙盖那不敢出门,躲在屋内录下了外面的枪声。随后总统亚努科维奇出逃,前总理季莫申科从监狱出来。
在随后的几天里,互联网和电视上循环播放着有关广场抗议双方的新闻。网络上,反对派号召民众去医院向伤者送药、捐钱、捐衣服。岳阳在2月22日下午陪着一个乌克兰朋友去了出租屋附近的“基辅市第12医院”。
在2月27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岳阳的语气中少了“旁观者”的淡定。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真正地面对死亡。“医院的楼道、台阶上到处都是人,条件也不太好,虽然住院是免费的,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好药。人们在哭泣,被枪打死的人的尸体就停在几个附近的医院里,伤口在头部和胸部,都是致命的。”
岳阳从同龄的乌克兰室友盖那处得知,这些抗议者当中,以在校的年轻人和基辅以外的失业者居多,也不乏政府工作人员。
经济持续衰退揭开社会危机
“经济不景气,加入欧盟经济就好了,当老师都能拿3000欧元!”在几次与岳阳的聊天中,盖那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岳阳看来,“怀念苏联时期的生活质量又向往欧洲的未来”代表了很多乌克兰人的矛盾心态。“很多乌克兰人都盼着加入欧盟。他们却不知道,在欧盟地区虽然有的东西便宜,但一瓶水都要3欧元,房子更不用说。”无可否认的是,从苏联体制到西式民主,至少在去年11月底抗议爆发前,“橙色革命”的乌克兰一直是东欧民主转型的成功范例。唯一不配套的是,政客们所描述的西方的经济繁荣却迟迟没有到来。不仅“橙色革命”前稳定的经济增长不再,反而将苏联时期“平均每家有房有车”的普通乌克兰人推向日益贫困的边缘。这些变化从岳阳的室友盖那一家的经历便可见一斑。
23岁的盖那来自基辅北部165公里的北部日托米尔州。目前是基辅的汽车代理,专门负责帮人办理汽车购买手续。“在基辅办手续要500美元,在日托米尔300都用不上。”岳阳解释。
盖那的爷爷曾是苏联时期乌克兰北部日托米尔州的农民,这里的黑土肥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耕作,盖那的爷爷积累了比城市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财富。后来,利用乌克兰来往波兰和俄罗斯都免签证的便利,盖那的爷爷成了“倒爷”。“挣到钱后,爷爷用购买的5辆小汽车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上世纪90年代,乌克兰人家家都买得起车。”盖那对岳阳解释。据盖那回忆,上世纪90年代,父亲成了乌克兰少数的拥有手机的人。岳阳还谈到当年乌克兰人打电话的趣事:“当时乌克兰的通信费用很低,1分钟之内免费,很多人打电话说句‘你好吗’就挂断了,对方接着打过来说,‘我很好啊’,又挂断接着打。”
在“橙色革命”之前,稳定的经济增长成为乌克兰社会的稳定剂。换言之,随后多年中,经济的持续衰退也揭开了原本被掩盖的社会危机。 本报记者徐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