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7月4日晚,德国柏林民众在位于勃兰登堡门的美国大使馆门前集会,谴责美国国家安全局大量窃听德国信息,要求美国政府停止缉拿斯诺登。中新社发 黄霜红 摄
监控风波
在摒弃小布什“单边主义”的政策时,奥巴马也继承了他的部分遗产——监控项目。“9·11”后,小布什借着美国民众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愤怒和仇恨为监控大开绿灯,奥巴马则借着小布什的《爱国者法案》进一步加大监控力度。
10年之后,原本小心翼翼的美国国安局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不但监听对手,也监听盟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黎民百姓;美国不仅要掌握外交动向、经济情报,甚至个人隐私也不放过。从恐怖袭击伤痛中走出来的美国民众开始重新思考自由与安全的界限。
事实上,监听本身并不是新鲜事,而是美国“9·11”之后的高度安全意识映射在极强实力上的结果。外交学院教授李海东指出,对盟友的监控反映出的,是美国对自身能否维持领导地位的一种敏感态度。并不能说美国在失去其领导地位,但它确实地正在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因素。
为互联网“去美国化”摇旗呐喊的已经远远不只是俄罗斯、伊朗、阿联酋。现在,欧盟与金砖国家同样牢骚满腹,内部分歧很可能突破临界点。斯诺登曝光的监控项目引发了“滚雪球”的效应,很可能导致万维网陷入四分五裂。
棱镜门事件折射出的有关美国的信息,如光谱一般复杂而微妙。一方面,美国仍然有力量来完成它对几乎任何国家、任何人的监控需求,无疑说明美国仍然处在强大的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对事件的曝光几乎毫无准备、应对不及,又反映出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美国绝不是完全无人可以挑战的。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3年9月11日,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十二周年,民众前往911纪念广场悼念死难者。图为Geraldine Davie悼念自己的女儿时哭泣。
反恐困境
“9·11”开启了美国的反恐时代。期间,美国发动了两场耗时10年的战争,却并未换来期待的高枕无忧。“独狼”式袭击频发撕裂着美国恐袭的伤口,枪击案轮番上演,也常常触动美国人的敏感神经。
今年4月,两个从俄罗斯达吉斯坦移民到美国的男青年策划了举世震惊的波士顿爆炸案,这次恐怖袭击再次掀起美国社会对“独狼”式袭击的担忧,但誓言将反恐进行到底的奥巴马政府却显得“力不从心”。
从“9·11”之后就开始负责美国国内反恐的前FBI局长米勒忧心忡忡:“独狼”式袭击者防不胜防。
波士顿嫌犯萨纳耶夫作案后坦言,称自己和哥哥之所以炮制爆炸案,是因为对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憎恨不已。
这番供述似乎凸显出美国的反恐困境:在阿富汗伊拉克投入重兵反恐,却因为反恐行动再度遭到恐怖袭击。
《纽约时报》刊文称,这凸显了奥巴马面临的挑战:如何逐步结束美国针对“基地”组织及其附属的长达十年的战争,重新调整美国的反恐战略。
奥巴马本人承认这些挑战。他说,与恐怖主义的斗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他更提出要警惕美国本土产生的极端主义分子,比如萨纳耶夫兄弟。
与恐怖袭击同样搅动美国社会的还有枪击问题。枪声不断,美国的控枪法案却陷入“囚徒困境”。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阴影仍未散去,今年9月,一名海军退役男子又持枪在戒备森严的美国海军海洋系统司令部大楼滥射无辜。
枪击案的频发反令美国社会更加麻木。有美国媒体发出质问:如果桑迪胡克小学20名学生的惨死都不足以推动一项法案,那海军基地12名成人的死亡又能改变什么?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