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一个中国留学生养活一个美国家庭 留学经济成亮点

www.sinoca.com 2013-09-26  中国经济周刊



  想进名校,很难很难

  带着支票、拿着中介量身定做的完美计划,有了语言成绩,就可以顺利登陆常春藤名校了?答案是:很难很难。

  已经在美国某大学读大二的Simon提起自己在美国上大学的经历感触很深。当年他放弃了高考拿着双录取和社区大学的offer(录取通知)到了美国。“到了美国一看,所谓社区大学,就相当于咱们国内的大专,学院规模小得可怜,一般只有1~3层楼的规模。理论上说,学生在那里待两年,如果考试成绩是AA等级的,可以转学到本科大学,其实就是国内的专升本,但很难申请到名校,而且社区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学历找工作没有一点竞争力。中介所谓的‘曲线救国’,理论上可行,实际上真的很难。但由于已经花了很多钱,很多人还是选择继续读社区大学。”Simon说。

  记者调查发现,美国的社区大学超过1200所,拥有1000多万名注册学生。一个曾在美国社区大学读过书的中国网友说,除了传统的适龄学生外,社区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是边工作边读书的,60岁以上的大学生也很常见。

  由于不甘心,Simon放弃了社区大学,和几个同学一起转到华盛顿的一个私立高中,打算从SAT考起,一定要向名校迈进。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跟中国最不同的是,SAT考试成绩只是美国学生申请大学的敲门砖之一,要想被大学录取还必须在高中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Simon有个同学,SAT成绩很好,但因为从不参与社会活动,也没有做过义工,结果没有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他。

  至于美国的顶级名校,被录取的难度更大。学习成绩仅仅是考核的一部分指标,除学习优秀外,院校一般要求申请者在下述至少两个方面“能力超凡”:音乐、艺术、社会服务、领导才能及体育运动。此外,申请者有无“高贵的灵魂,独特的视角,孤傲的雄心”,也是考察的重点。

  Simon告诉记者,和自己由同一家中介送去美国的6个孩子,只有两个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后,顺利地读了普通大学,其他的,有的就在社区大学,有的干脆回国了。“我们到现在都花了家里几十万了,心里压力其实很大的。即使读了大学,也不简单,课程压力也很大,如果考试不及格,废掉的例子很多,所以我现在才算走了一半。”Simon感慨地说。

  美国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数据显示,进入哈佛、耶鲁、康奈尔、哥大等14所名牌大学的中国学生退学率约为25%,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曾经的高分生。目前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的Alice告诉记者,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同,国外的大学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掌握时间和安排,而很多同学到了美国,连最起码的coffee都不会买……在学校做不出论文、无法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作业、不知道怎么做Presentation(报告),很难适应美国的大学生活。

  一个中国留学生养活一个美国家庭

  在美国的留学生活,让许多中国学生尝尽了苦头,但美国却尝到了“留学经济”的甜头。

  6月16日,纽约市长彭博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称,移民经济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新动力,他呼吁美国政府改革移民政策,“每个学习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的毕业生都应该在领取毕业证书之时得到一张美国绿卡。”

  据美国《侨报》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为美国经济的贡献每年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直接提供了超过44亿美元的收入,“留学经济”正在成为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新亮点。

  按私立大学学费计算,一个中国留学生,如果4年修完学分、毕业,则学费总额约合美元13万~19.5万;如果3年修完学分、毕业,则学费总额约合美元9.7万~14.6万。此外,住宿费每年为1万-3万美元,书本等学习用品花费每年平均500美元,膳食费每年平均5000美元,交通费平均每年600美元;一个留学生每月的固定生活支出就在1500美元左右,加上学费,其每年最少为美国经济贡献了5万美元。

  而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今年4月公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人口收入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人均收入9626美元,家庭平均收入20189美元。也就是说,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花销,可以轻松地养活一个美国家庭。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澳洲夫妇离婚720万贱卖豪宅 华裔商人捡便宜(图)
下一篇:16岁小留学生在美出入赌场 5天输光18万元学费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