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怎样攻破球门的人”
2006年9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访华。行程仅有4天,他将第一站设在了杭州。据他自己说,这是因为习近平是老朋友,两人“私人关系尚好”。
保尔森此前曾担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多次访问中国。2006年5月,纽约举行“美国・中国浙江周”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考察了包括高盛集团在内的一些美国大企业和财团,并与其高层有过广泛接触,当时,他还与保尔森定下了杭州之约。
9月,习近平在西湖国宾馆会见了保尔森。
这里曾是1972年中美谈判的所在地。两人共同参观了当年中美草签上海联合公报的八角亭,并在湖边的“水绣云锦”石牌楼和“水竹居”凉亭前合影留念。
保尔森说:“我在最好的季节,来到了这座最美丽的城市。”英国《泰晤士报》在后来的报道中援引了保尔森对习近平的评价――他是“那种知道怎样攻破球门的人”。
其实,许多现任或前任外国领导人及政要对习近平的印象,来源于他在浙江任职时的作为。
2002年,结束在福建17年工作后,习近平到浙江任职代省长。他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大浙江的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浙江再装上一个强大的“动力轮”。
为此,习近平在浙江推行多项措施,接轨上海,并频频主动与外国驻沪机构取得联系。韩国、新加坡、法国、芬兰、英国、美国等国都派员到浙江省驻沪办,商讨与浙江在农业、建筑业、液化气码头、绿色农药等方面的合作。这一渠道为浙江带来了不少经济合作发展机会。比如,2003年3月27~28日,上海举办“菲中携手”国际会展时,菲律宾驻上海总领事馆便将邀请函直接发给了杭州各媒体的相关记者。
习近平也亲自带团到国外访问,举办各种投资说明会及招商引资会。乌克兰、老挝、爱尔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2005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着代表团前往首尔举行投资说明会,中韩双方共签约40个项目,总投资达11.68亿美元。在那次访问中,他还马不停蹄地考察了SK、晓星、LG和三星等四家企业,并就这些企业在浙江的投资项目和今后的长远合作进行商谈。
而他与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相识,也始于那次出访。
据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当时朴槿惠还是韩国大国家党的代表,中韩双方的午宴原定为一个小时,结果进行了两小时才结束。原因是习近平向她详细询问了有关韩国前总统朴正熙和“新村运动”的情况。
那一次访韩,被习近平打动的不止朴槿惠一人。据韩国国会议员、时任韩中亲善协会会长的李世基回忆,他陪同习近平参观了济州岛的徐福公园,印象深刻。他觉得习近平是一位平易近人、心胸宽广、品德高尚的人,将会领导中国继续前进。
“生命中经历了许多考验和磨难”
2007年3月24日,宁波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习近平以一封贺信的形式,履行完他作为浙江省委书记最后的公务活动。随后,他赴任上海。
尽管在沪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遇上了一件大事――2010上海世博会的筹办。
这是一件考验上海举办大型国际活动能力的大事。对于这件大事,习近平有自己的考量。
2007年8月,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0天时,习近平接受了中央媒体的采访。他说,根据国际惯例,世博会是国家举办、城市承办的全球盛会。因此,2010上海世博会是国家行为、中国机遇。世博会虽然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要动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且是整个国家的力量。
他还诙谐地表示,论菜系中国原来就有“八大菜系”,绝对不仅仅是上海风格;中国办世博会,靠上海一家不行,而是要通过上海展现中国的形象。
着眼全国、面向世界,让他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
2007年,在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离开上海时,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谈起了对他的看法:“在我与他会面的一个小时中,我发现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经历了许多考验和磨难。你知道他有7年的时间下放到农村,在福建17年后才到浙江,然后去上海。他有强大的感情自制力,不会让个人的不幸和苦难影响其判断。”
资料:“中国梦”:两个机遇
――习近平的国际视野
《环球》杂志记者/乐艳娜
从地方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他认为,中国与世界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所以,不论是在福建还是在浙江、上海,他都积极致力于中外双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习近平之前的外交实践以及他的这一表述,表明中国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与世界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习近平认为,国与国友好的基础是否扎实,关键在于人民友谊是否深厚――所以,他关心中外人民生活的细节,为外国人、侨胞提供切实可靠的服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认为,习近平的这一观点体现出鲜明的“外交为民”特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正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
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中国将“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所以,他重视向外国取经,同时努力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展示在世界面前。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习近平的这一阐述,是对他“兼容并蓄”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新的宣示,反映出其外交思想越来越成熟。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