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对于学术剽窃,也有相关的“势力”想袒护,只是权力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袒护无门罢了。
卷入博士论文剽窃丑闻数月,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安妮特·沙范9日最终决定辞职。这名女部长的母校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5日决定,取消她的博士学位,缘由是她32年前的博士论文涉嫌剽窃。而在沙范之前,德国政坛“金童玉女”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和前欧洲议会副议长西尔瓦娜·科赫-梅林先后栽倒在论文“剽窃”上。(2月12日大众日报)
舆论就此分析,这是因德国有“政治洁癖”——整个社会有以讲诚信为荣、视贪腐为耻的社会风气,这其实只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政治人物都无权阻止自己的诚信污点被曝光、而一旦诚信污点被查实,就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事实上,针对古滕贝格和沙范的调查,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其支持者,也对大学的调查有不满,且心有不甘,可是,却只有尊重大学的调查、处理结果。
从德国多位高官的“剽窃门”处理过程,我们更应该得到的启示是,仅靠社会风气、道德自律,是无法遏制学术不端的。就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对于学术剽窃,也存在不同的意见,也有相关的“势力”想袒护,只是袒护无门罢了。
试想,如果德国的大学(科研机构)不独立,没有办学自主权,不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政府官员可以动用财权、人事权直接向学校校长下令,校内是否进行学术调查,也听校长的旨意,那么,高官们纵有学术不端,也是难以启动调查、严肃处理的,所有的学术诚信问题都被掩盖起来。
这足可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重要性,只有当行政权力被监督、制约,大学才能按学术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只有这样的制度保障,才能引导“诚信第一”的社会风气。(作者:蒋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