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地下通道里的无家可归者。上世纪60年代初,釜崎共有大约3.5万名居民,其中有三分之二是临时工。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带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各地的人涌到釜崎,成为建筑工人。当时,釜崎居民的性别比例发生巨大变化,以年轻单身男性为主。现在,这里的男性比例仍远远超过女性。
釜崎的一条街道。釜崎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最初的居民很多是二战难民。为了讨生活,他们什么卑微的工作都干,例如擦皮鞋和捡垃圾。随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居民在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者找到工作。
釜崎的一名僧人。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崩溃之后,大阪的无家可归者增至10万,手头还有点钱的人住便宜的旅馆,无力承受的人涌入政府的收容所。不过,仍有很多人宁愿睡在街上或者自己建造的陋屋,因为收容所提供的居所面积很小,放不下家当。
一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釜崎每2000米半径内的居民人数大约在3万左右,具体数字不详,因为很多居民没有固定住址。在这个贫民窟,大部分居民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大阪西成劳工中心,几名男子在旋转式栅门旁等待。由于工作岗位太少,能不能找到工作完全靠运气。造访釜崎的美国摄影师安德鲁·休斯顿表示:“釜崎的老人生活极为艰苦,很多人感觉自己被政府背叛。他们为建设国家付出了辛勤汗水,政府却遗弃了他们。釜崎这样的贫民窟成为谋求连任的政府官员的眼中钉,直接将它们从日本的地图上抹除。”
大阪釜崎,一名因欠赌债眼睛被人打肿的男子。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一片繁荣。当时,大阪的很多建筑工人住在城郊区。现在,这些工人已经变成年迈的老人,所在的城郊区则变成日本最大的贫民窟——釜崎。在这个贫民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