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近距离看美国大选:复杂的大国选举
北京时间11月7日上午,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出炉,现任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
近日笔者有机会观摩美国总统选举,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参加了芝加哥民主党造势集会,以及芝加哥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占领芝加哥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分支之一)、妇女联盟、华人服务联盟等机构组织的多场活动,在印第安纳州则先后与现任州长、州务卿会面,考察了各种投票设备,并在大选日当天造访了12个投票站,观察了从投票站开站到闭站的全过程。
总的来看,当代美国大选是一种技术复杂的选举,一种地域特色明显的选举,一种设计较为复杂的大国选举模式。那种声称美国大选仅需要八岁智商的言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族群复杂的大国,搞选举必然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充分挖掘各种选举智慧,还要因应地方形势的变化。大国选举,既不简单,也不容易。
一路观察发现,两个州之间以及每个州内部各个郡之间一般都有不同的选举规定,不同的政党倾向,不同的动员方式,乃至于每一个州、每一个郡的选票都不一样。这既显示出美国联邦体制下地方自治的特色,也显示出美国大选的可变因素较多,有许多制度性空间可供政客钻研,以最大可能地使选举有利于己方。
芝加哥选举委员会官员专门拿出了2000年大选时佛罗里达州的选票样本分析,指出当时的佛罗里达州选票对于老年人投票尤其难以操作,导致出现了不少错票。这主要是因为,佛罗里达州是共和党执政,当时的州长杰布·布什还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沃克·布什的弟弟,佛州出台了有利于共和党和时任候选人布什的选举策略。
2000年佛罗里达州的选票事故出现以后,各界进行了一定反思,现行选票在设计上更易于操作。但即便选举办法经历各种改革,一些州的规定仍然是操作性较为复杂,对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经济实力不够的人来讲,其选举权还是受到了一定的体制性束缚。
印第安纳州一处投票点的官员告诉笔者,他们的投票率常年维持在40%左右,而本次大选的投票率低于2008年大选。这种投票率不是指合法选民的投票率,而是已登记注册选民的投票率。在美国,要想获得投票资格,需要首先登记注册,登记注册的手续通常会让一部分低知识水平的公民望而却步。
再就是,总统选举的投票日不是在假期或周末,而安排在11月的第一个周二,这让不少需要工作和上学的公民无法在大选日抽出时间投票。以印第安纳州为例,这些人只能选择提前在印第安纳州首府的教育局投票点投票。笔者见到的在晚上6点投票站关闭前最后一名投票的选民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是上完课紧急赶过来的,据他称他还有一些同学没来投票。
第三,投票不仅仅是选总统,还要根据各州县情况选州长、联邦参议员、众议员、州参议员,法官等各种当地政务官,甚至连验尸官都是选民投票决定,除此之外还有议题选择,这都需要选民了解当地政治,掌握更多知识。然而,许多美国人尤其是中下层人士不愿意花费更多精力来学习这种大选知识。种种限制性规定让不少美国人望而却步,因此选举的复杂性让部分美国选民的意志难以体现,他们成了美国选举政治的边缘人群。
今年美国大选最受外界关注的是九个摇摆州的选举情况。由于胜者必须获得至少270张选举人票,而这九个州有110张选举人票,故而这九个州历来是总统大选必争之地。特别是拥有18票的俄亥俄州,自1944年以来大选胜者无不赢得该州选举,因而具有风向标作用。
最后的结果是除却选票极为接近的佛罗里达州,奥巴马赢得了包括俄亥俄州在内的七个摇摆州,而罗姆尼只赢下北卡罗来纳一个摇摆州。但是,虽然奥巴马在选举人票中大大领先,在普选票上两人却几乎打了一个平手,奥巴马仅以微弱优势领先。如果不是桑迪飓风帮了奥巴马,本次大选极有可能上演2000年总统大选中布什赢了选举人票却输了普选票的戏剧化场面。
这说明,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和多数选民的意愿未必一致。另外,选举由摇摆州决定结果,也让作为共和党或民主党基本盘的很多州的选民的投票价值大为缩水。比如我们观选的两个州,奥巴马的家乡伊利诺伊州属于民主党基本盘,印第安纳州属于共和党基本盘,这两个州的选情一般都较为稳定,我们一路看来,发现这两个州的竞选氛围不浓厚,这主要就是因为总统候选人的精力放在摇摆州,而对基本盘州一般着力不多。如此一来,基本盘州选民的需求很难被总统候选人直接听取,而摇摆州选民的利益诉求却更容易得到中央层面的积极回应。
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大选的地方自治特色明显,其选举政治在政治版图中扮演着“支撑架”作用,任何政务官,无论官阶高低,皆从选举产生。庞杂的选举机器和运作机制支撑着这个地域辽阔、族群复杂的超级大国在政治生态上的相对稳定性。总之,美国选举体系历经多年修正,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地方性等各种特点。
在与我们座谈的美国学者中,不少人直陈美国选举体系的弊病,认为这一体系还具备可改良的空间。但是,美国人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指责乃至于对美国社会会陷入溃败危机顾虑重重,也仅仅是他们的顾虑重重,是他们的自我批评和自我审视,是他们忧患意识的表现,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清醒。
大国政治文明尤其是选举文明的建设无疑需要大智慧,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需要选举技术、选举动员、选举监督等方面的日益成熟。(作者:康不德 青年学者)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