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侮辱伊斯兰及其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近期在中东引发了反美抗议浪潮。西方那些以利润为导向的商业报纸和电视台将抗议者们描述为“没脑子的暴徒”。这些负面的、带有种族色彩的论调正在误导世界公众。我认为,对于愤怒的抗议者冲击美国驻各个穆斯林国家使馆这一新闻事件,还应从更合理和专业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说抗议者们因为感觉宗教信仰被侮辱而出离愤怒,这只是事实的一小部分。那部电影,毫无疑问是挑衅性的,而且非常不尊重伊斯兰教。但我认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深度痛恨占有更重的分量。不管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这种痛恨实际深植于那些焚烧美国国旗、朝美驻开罗和班加西使领馆扔石头的人们脑子里。多年来,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对巴勒斯坦人的冷漠,在中东推行的霸权政策,都是滋生阿拉伯世界对美敌意的土壤。如果电影是在加纳、乌克兰或巴西制作,那么穆斯林的反应可能要缓和得多,因为这些国家以前与穆斯林世界的互动中没有不信任和反感的因素。
第二,如果不把几十年来普遍存在的埃及社会对安全部队的仇恨考虑进去,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暴力冲突在开罗持续了那么多天。埃及庞大的安全机器有着不光彩的历史,它有时代表着恐吓、酷刑、渎职和胡作非为。因此,去年埃及骚乱在1月25日———“国家警察日”爆发一点都不令人惊讶。在骚乱期间,还有数百年轻人被警察残忍杀害。对于心怀不满、寻机报复的埃及年轻人来说,加入对抗安全部队的战斗已经成为“爱好”。近期发生的冲突显示,抗议侮辱先知穆罕默德的示威很快就转变为针对警察部队的集体激烈反应。
第三,压倒性的文明挫败感在阿拉伯人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尽管在过去两个世纪,阿拉伯世界有过几次宏伟的发展尝试,但目前的进展却并不大。当人们将目光聚焦西方、中国和“亚洲小虎”身上时,阿拉伯人心中的挫败感就更加强烈。辉煌历史和悲惨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埃及人开始剖析自我,深刻反省。他们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与第一世界在科技和经济上差距如此之大?在过去数年中这差距还在扩大?人们通常在危机时刻寻求精神慰藉,于是很多埃及人求助于伊斯兰教,在宗教信仰的教义和承诺中寻找安慰。可以肯定的是,自我认同在年轻阿拉伯人包括埃及人的行动、反应、态度和世界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西方文化的背离在中东是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对消费主义和性自由理念。过去几十年,阿拉伯世界西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将这看作对穆斯林统一和纯洁性的威胁,看作对他们安全精神港湾的直接袭击,他们必须对此做出反应和反抗。
肤浅的西方媒体仍在让陈词滥调和偏见延续,我们应揭露它,挑战它,并改变它。(作者:Nael M. Shama,是埃及独立政治分析人士,本文由段聪聪编译。)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