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整齐的拖鞋有些破旧。
工作人员整理浴室。
晚上打烊后工人们打扫好休息室等待第二天“澡友”光临。
在北京,67岁的老人张山,他几乎每天都会到位于丰台区南苑地区的双兴堂老澡堂子泡上一下午。“可着咱北京这四九城儿数,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老澡堂子了,最后一家儿了。”张山如是说。(来源:李飞摄影)
1916年,生意人王双奎在南苑镇买下一块临街地皮,盖上两层小楼,开始经营澡堂子,取商号“双兴堂”。经过连年战乱,公私合营,改革开放等近百年的风雨变迁后,这家澡堂依然池水荡漾、云蒸雾绕。
“早先老北京干这行的都是河北定兴人,因为他们会砌水池子的‘火道’,类似于农村火炕的烟道,起保温作用。”张山老人介绍说,“后来不用这种方法了,就是靠间断的放热水保温。”现在,澡堂子每天中午十二点半和下午三点半放两次热水,每到这两个时辰,池塘里的人尤其多,都争着洗“头锅儿”水。
“两毛六一张澡票,单位每人每月发四张。”张山老人竖起了四根手指头,眼睛望向远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里大多没有洗澡条件,洗澡都去公共浴池。“那时候排队洗澡,人多了存衣服的箱子不够用,怎么办?就用筐儿装衣服,放在厢座床铺的底下,俗称‘拖筐儿’;到了冬天衣服多啊,就把大衣用长竹竿子挑起来,挂天花板上。”现如今,客人没有那么多了,这些景致也就消失了。
1997年,正是新式洗浴中心火的时候,导演张扬为了寻找记忆中北京的老式澡堂子,煞费苦心,最终由美工推荐,敲定在南苑浴池(即双兴堂)拍摄电影《洗澡》。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就这么诞生了。导演至今还记得,为了还原真实,剧组特地把一些绿色的厢座染成他记忆中的深棕色。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