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到中国工作的美国职业经理人都会遇到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如何把企业中以80后为主的员工们按美国方式训练。一开始,读每个人的简历都觉得学习课程与美国相同专业差不多,但真要用人时才发现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生较能匹配美国大学毕业生。特别在中国大环境下8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行事为人和美国同年龄人群有许多不同。然而,美国企业业务外包中国势在必行,通常每外包二个工作机会就让在美国的美国人失去一个职位,却让美国企业的每个员工成本节省70%,这对美国80后是何等残酷,但中国80又如何感受呢?
这里有几个美国80后和中国80后对比的小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时代命运的不同,也可以体验出点点滴滴的酸甜苦辣.
在加利福尼亚的硅谷附近,一位头上扎着白毛巾的花园修理工正忙着施肥,他就是约翰,不久前他还是位薪水不错的程序员,那是大学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干了两年后被遣散。原因是项目被外包到了印度,而他不愿减掉一半薪水到印度干同样的活。自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找工作生涯,吃着失业救济,所发求职信上千封,也面试了许多工作岗位,却依然没有工作。这让约翰感到生活的麻木,于是他主动提出替包租婆剪草修院子,条件是每月减少五分之一房租。也因此约翰筹齐了所有园丁的工具,其中不少是旧货市场上买来的。
在这里当园丁的多数是墨西哥人和南美日本人,每天头顶烈日干十个小时,不是在车里就是在干活,这到让约翰感到结实了。很快,他发现那些墨西哥人园丁把减掉的草用袋子堆在客户门前等每周四垃圾车来收,客人们多有怨言。于是,约翰在自己的卡车上写道“随剪随清,当时处理”,专门向大户人家推销,很快就拿到了几个固定大客户,当然也因为他是白人而不是墨西哥人占了便宜。其实,干活还是主要靠另外几个非法墨西哥移民,约翰逐步把主要时间用于推销园丁服务了。没太久他便正式注册了一个园艺公司,并租用了一块地皮处理园艺垃圾。
所幸约翰没有买房,一个月下来能赚上四千多美元利润,不比原来程序员收入低。这个故事并没有奇特之处,算是较典型的美国80后生活写照,其中有坚毅也有苦涩,这就是美国精神的另类体现。这代美国人没赶上从前美国大发展时期的丰厚收入,甚至连工种也特别累人,更不得不忍受事业中断的压力。在大城市中,更多的黑人和南美人80后面临着暗淡的工作前景,过多的成本和环保压力让雇主们纷纷走出国门,或转往低成本地区,这些80后们在谋生之中陷入麻木心理状态,吸毒贩毒,团伙作案,形成恶性循环。当然,如果你是哈佛大学毕业就会完全不同,一毕业就会有八万年薪的工作等着你,但又有几个哈佛毕业生呢?
杨阳是上海的80后,刚从大学毕业不到一年半已经换了两份工种,每次跳槽就升工资20%,原因是他学的就是国际外包管理专业,十分抢手。他在菲律宾上的大学,能讲较流利英语,其他技术学习和美国同类专业类似,没干工作多久就开始找风投资金搞项目。按他的说法:“中国这里钱多人傻,只要挂个国外噱头很容易挖到钱”。这种过分的老成世故让我吃惊。目前他正在筹备一个人力资源微博网站,但并没真正看到有资金运作动向。
陈梅来自四川成都,三年前毕业于信息管理专业,后来到了美国跨国企业当前台秘书,但因家庭矛盾而情绪不稳,后来调到了行销部,一点点跟着老业务员学习。这位四川人多数情况下开朗,但显然不太注重长期打算,事业心不强,对工作能应付就应付了。不过,她善于团结同事,嘻嘻哈哈地让大家总觉得有种轻松氛围,不像许多人那般鸡肠小肚。但很幸运,近来陈梅在销售部的业绩提升很快,这迫使她不得不准备晋升考试,担当管理工作。按她自己的话说:“我多亏生在这个时代,不用下地干活,嘴甜心善就能为人民服务”。在中国,不是人追赶生意,而是生意有时会追着人来,看你运气如何?
最后,我还是想到了那位名叫麦克的美国青年,出生于1989年。当以上年轻人在和平环境中梦想着成功时,他却正背着两条枪和背包在沙漠中走着,随时都可能被飞来的子弹打中。那近百斤的负重让他汗流浃背,心里想的是如何节省水壶里的水。人的命运何尝不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啊!(作者:那小兵)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