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兹儿时和母亲的合影
莉兹・默里是一个美国“80后”女孩,因家庭不幸,从小四处流浪。但她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挫折,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高中学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
她的自传《破晓》受到读者热烈追捧,这本被称为“对生存的惊险记载”的传记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她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从无家可归到哈佛》。
出身不幸战胜困境
莉兹的外公是个酒鬼,外婆精神不太正常,为了躲避家庭暴力,莉兹的母亲13岁就开始吸大麻,自暴自弃。不久,她离家出走,有时流浪街头,有时靠出卖肉体维生,渐渐又吸上了海洛因。
莉兹的父亲彼得是母亲的“生意伙伴”。相识时,母亲22岁,父亲34岁。彼得也有一个酒鬼父亲,时常打骂孩子,但他的母亲出身中产阶级,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她打两份工供彼得上私立学校。彼得在大学攻读心理学,但半途而废,转而当上了毒贩子。
1978年,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莉萨,1980年又生下第二个孩子莉兹。彼得因参与止痛药处方诈骗活动而入狱3年,这段时间,莉兹的母亲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然而,当彼得出狱回家,一切又回到从前。
父母吸毒双双沉沦
莉兹・默里3岁就知道父母吸毒。莉兹的母亲天生有眼疾,法律上被认定为失明,因此有权享受特殊福利,一家人的生活就仰仗她那份微薄的救济金。每个月的开始5天,莉萨和莉兹能有充足的食物,父亲和母亲也能尽情“飘飘欲仙”。可之后就是漫长的饥饿。最饿的时候,姐妹俩以一管牙膏作为晚餐,靠吃冰块体验“吃东西的感觉”。
有一次,莉兹的奶奶寄给莉兹一张漂亮的生日贺卡,里面夹了5块钱,却被母亲偷走。莉兹非常生气,要讨回来。母亲一边吸毒,一边哭泣:“我不是一个怪物,可我就是没法停止,原谅我吧,孩子。”
为了换回毒品,母亲曾卖掉教堂赠送的感恩节火鸡,还打算卖掉莉萨的冬衣,毒贩子不愿收孩子的衣服,她又拿莉兹的自行车去换。
12岁的时候,莉兹的父母离婚,一年后,儿童福利院将莉兹带走。6个月后,她决定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为她注册了一个新学校。1996年圣诞节前夜,莉兹的母亲死了,被装进一个薄薄的慈善盒子里,盒子上连名字都拼错了。一直居无定所的父亲没有出席葬礼。
朋友帮她找到方向
一天晚上,莉兹认识了朋友丹尼的新女友佩奇。22岁的佩奇曾经也是一名逃学生,但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公寓。莉兹的母亲总说,她和父亲能“搞定生活”,但从未成功。莉兹问佩奇她是如何做到的。佩奇说,她上了一所“非传统高中”,类似于私立学校,但对于真正肯用功的学生,可以免交学费。
莉兹之前的教育经历可谓一团糟,她希望像佩奇一样改变生命的轨迹。她查找了所有能找到的“非传统高中”,面试数次,均遭拒绝。正要打退堂鼓时,她遇到了人文预备学校创始人佩里・韦纳。她讲述了自己的遭遇,韦纳同意给她一次机会。
接下来的两年,莉兹形容自己像一名运动员,跨越着跑道上的一个个栏杆:学习、生存、奔波……佩里不知道,莉兹仍然无家可归,在各个朋友家里 “打游击”。但每天早晨,她都准时到校。
走出阴影实现梦想
在老师的鼓励下,莉兹爱上了莎士比亚,参加了学生社团,发现自己的声音很有感染力。渐渐地,她不再让头发遮蔽自己的脸,开始直视别人的眼睛。她的自信也随着全优的成绩而慢慢增长。
她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年学业。正当她面临接下来的抉择时,佩里带着她和其他9名优秀学生参观了哈佛大学。佩里读懂她脸上的渴望,对她说: “嘿,莉兹,这是一个目标,并非没有可能。”
回到纽约,莉兹申请了《纽约时报》提供的每年1.2万美元奖学金。按照要求,她写了一篇申请,多年的不幸、悲伤以及对命运的不甘、倔强流淌于字里行间。共有3000名高中生申请这一奖学金,但她成功了。
2009年,莉兹获得硕士学位,如今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临床心理学博士课程。除上学外,她还经常应邀发表演讲,鼓励那些像她一样有志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她以自己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传记《破晓》一推出,便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书评人士说:“这是真正催人向上的故事。莉兹・默里向我们同时展示了美国的最好的部分和最坏的一面。”她的执著、坚强、不向命运屈服和不断进取之心鼓舞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人们从莉兹身上看到了一个女孩战胜艰难与困境的勇气。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