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日本地震核辐射最新动态 恐慌情绪仍在持续(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4-06  新华国际


资料图片:3月23日,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海产品市场。 新华社/法新

  日本警察厅5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天20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431人死亡、15153人失踪。在地震灾情严重的宫城县有7571人遇难,在岩手县有3643人遇难。目前在各避难所避难的人数仍有约16.3万。

  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4日着手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4日到5日,东电已经向附近海域排放了3430吨核污水。

  排放核污水引邻国不满

  东电贸然向海中排放核污水的做法,引起邻国的不满。韩国外交通商部5日表示,日本向海水中排放放射性污水的行为有可能违反国际法。外交通商部说,韩方于 4日晚通过韩国驻日本大使馆向日本外务省转达了韩国政府的忧虑,认为日方这一行为有可能会触犯国际法,并询问了日本外务省的对策。

  对此,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5日辩解说,排放污水是“实在没办法的事”,但这“不会立即对邻国产生辐射污染”。日本外相松本刚明也对排放核污水表示道歉,不过他强调,排放的污水是低放射性污水,并且已向各国政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了通报,因此这一做法并不违背国际法的规定。

  4月5日,卖家在日本首都东京一家海鲜摊上招揽顾客。日本茨城县渔业协会5日宣布,从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达到每千克526贝克勒尔,超过食品卫生法放射物暂定标准值设定的每千克500贝克勒尔。这是首次从鱼类体内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新华社/法新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5日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把低辐射污水排入海中道歉,称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事”。

  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当天宣布动用多种设施存储污水,包括从外地调运人工浮岛。

  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从4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超标。这是日本震后首次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物质超标。

  邻国关注

  东京电力公司工作人员4日着手把福岛第一核电站厂区内1.15万吨含低浓度放射物质的污水排入海中,以腾出空间容纳部分机组内所积高辐射污水。

  这一做法引起邻国关注。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6日,东京电力公司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已经停止向海中泄漏。

  据悉,5日下午起,东电公司往连结2号竖坑的管线周边注入特殊化学药剂,以阻止高辐射水外泄。

  福岛第一核电站3天前发现含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水从2号机竖坑流往大海,东电采取了往2号机竖坑灌注水泥、向连结竖坑的管线投入遇水会膨胀的吸水性聚合物等措施,但都未见效。

  由于2号机组涡轮机房的地下室等处发现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为了确保有充足的空间存放这些高辐射污水,东京电力公司4日晚开始将积存在“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内的低辐射污水排放到大海中。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关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取水口附近发生含有高浓度放射性物质的污水流入大海的问题,东京电力公司6日表示,在注入被称为“水玻璃”的硅酸钠溶液封堵住地下石缝后,确认当天清晨5点38分左右污水外泄已经停止。

  从2日发现污水外泄至今已是第5天。东电正在确认是否其他地方还有污水外泄。

  此前已经判明,取水口附近的作业用竖井旁出现了长约20厘米的裂缝,污水从该裂缝流出并透过铺在竖井下方的碎石层流入大海。东电朝着碎石层方向凿了共8个孔,准备了1.2万升硅酸钠溶液,在注入6千升后终于止住了污水外泄。

  污水可能来自燃料棒受损的2号机组反应堆,取水口附近2日采样的海水中检出每立方厘米30万贝克勒尔的放射性碘-131,是法定标准上限的750万倍。2号机组汽轮机房地下室及附近的竖井中也积聚了高放射性污水。

  东电此前曾向竖井中灌入混凝土、向连接竖井的地下坑道中投入过吸水后会膨胀的树脂、木屑和报纸,但均未止住污水外泄。

  东电6日继续将废水处理设施中的低放射性污水排入大海,为存放高放射污水腾出空间。5、6号机组厂房附近的井口也将继续排出污水。

  4月4日,在日本宫城县气仙沼市举行的遇难者葬礼上,一位老人在和亲人告别。据日本警察厅,截止到当日下午4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175人遇难。宫城县遇难者最多,达到7431人,岩手县为3558人,福岛县为1126人。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其核物质泄漏程度不断加剧,且事故处理长期化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民众对于核污染的恐慌情绪仍在持续,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平息。

  “瓶装水荒”困扰东京

  由于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瓶装水荒”至今依然困扰着东京。3月22日和23日,东京都自来水曾出现碘131超过婴儿饮用标准的情况。此事一出,市内瓶装矿泉水和饮用水顿时遭到抢购。即使在政府宣布水质已符合标准后,这股风潮仍未停息。目前,在东京街头的各个超市、商店,瓶装水的身影仍不多见。在部分有货的店面里,500毫升矿泉水均限量购买,每人2瓶甚至1瓶。而平时常见的1升、2升装的大瓶饮用水已基本看不到,就连路边四处可见的自动售货机里,瓶装水也都是打出“售罄”字样。记者每天都要走上几家超市,才能买到足够的瓶装水。不少民众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购尚能“敞开供应”的瓶装绿茶、乌龙茶和碳酸饮料。除了瓶装水之外,超市里的方便面、罐头等方便食品也十分紧俏,此类商品的货架上常是物品稀落,只是近两天才刚刚有所恢复。

  在此次事故中,日本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东京电力公司则更是几乎信誉全失,已经有媒体将“东电发表”与二战时期“大本营发表”(由于二战时期日军大本营长期夸大战绩,掩盖损失,“大本营发表”在日语里意味着毫无信誉的新闻来源)相提并论。因此,日本政府和东电很难平息民众的恐慌情绪。

  中国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陈晓秋认为,东京电力公司此次排放的这些低辐射污水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太大破坏。此外,这些低辐射污水浓度较低,离我国距离较远,不会对我国沿海造成影响。

  资料图片:3月24日,在日本首都东京一家超市,瓶装水货架空空如也。尽管东京都政府当天宣布,经过再次检测,东京自来水放射物指标已回落至婴幼儿可饮用水平。但由于受到23日宣布的13个地区自来水被确认含放射性物质影响,东京各大超市瓶装水被抢购一空,货源奇缺。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美国环保署4日晚发表监测报告说,美国西北部两个州的饮用水中发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但对公众健康没有威胁。这是日本核泄漏事件后美国饮用水中首次监测到碘-131。

  美国环保署当天公布了RadNet监测网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爱达荷州的博伊西以及华盛顿州里奇兰的饮用水样品中发现碘-131,辐射剂量约为每升水0.0074贝克勒尔。

  美国环保署表示,目前不必担忧饮用水中发现碘-131,因为“一名婴儿饮用差不多7000升这样的水后受到的辐射剂量,才与每天从自然环境中受到的辐射剂量相当”。

  美国环保署在全国各地的监测站组成了名为RadNet的监测网。这一监测网分为10个分区,覆盖了美国所有州,主要工作是搜集各地的大气、降水、饮用水以及牛奶样品,分析其中的放射物水平。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美国环保署根据RadNet监测网的分析数据,及时在网站显要位置发布各地是否发现放射物的信息。

  美国环保署预计,今后几周将持续在各地饮用水中发现放射物。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5日说,欧盟将进一步加强对从日本进口食品和饲料的监控,严防受到放射性污染。

  巴罗佐当天在欧洲议会所在地法国斯特拉斯堡出席欧洲议会全会时说,欧盟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对目前的监控作出调整,采取进一步的保障措施。相关决定有望于8日获得欧盟成员国的批准。

  巴罗佐同时强调,迄今为止,欧盟从来自日本的进口食品和饲料中检测到的放射性污染还处于可忽略的水平,远低于日本和欧盟现行安全标准。

  自日本核事故发生以来,欧盟已先后两次加强了对日本食品和饲料的进口监控。欧盟委员会一开始便通过欧盟食品和饲料安全快速预警系统,建议成员国对从日本进口的食品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此后又于上月24日宣布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要求从日本12个县进口的食品和饲料每批次都必须有日本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证书,证明放射性物质含量没有超过欧盟允许的标准。

  日本警察厅5日说,截至当地时间当天20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2431人死亡、15153人失踪。

  日本警察厅说,在地震灾情严重的宫城县有7571人遇难,在岩手县有3643人遇难。目前在各避难所避难的人数仍有约16.3万。

  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盘点面临地震风险核电国家:美国沿海成焦点(组图)
下一篇:日本也有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 看他们怎么处理(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