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朝鲜半岛与N个美国总统 奥巴马:领人外交(图)

www.sinoca.com 2010-10-15  《环球》杂志



《环球》杂志2010年20期封面:一个朝鲜半岛与N个美国总统。

  一个朝鲜半岛与N个美国总统

  扳起手指头倒数,奥巴马、小布什、克林顿、老布什、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约翰逊、肯尼迪、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战争爆发已整整60年,上述的风云人物也有多半已作古,但在心理层面上,半岛却依然处于战争状态,铁丝网依然在,望哨依然在,战争的阴魂依然不散。

  朝鲜半岛:美国手中永远的“棋子”

  朱锋

  2010年是朝鲜战争60周年。虽然已经过去60年了,但参与和涉及这场战争的国家都没有忘掉,也不可能忘掉这场战争。

  他们彼此之间的政策更是依然深受60年前这场战争的影响。尤其在美朝之间,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平壤,都还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真正走出来。审视美国的朝鲜政策也是不可能不从朝鲜战争开始的。

  从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之日起,半岛的枪声沉寂了,美国的朝鲜政策也从“热战”转向了全面冷战。从1953年到冷战结束的1991年,美国的朝鲜政策如同半岛始终存在的三八线上的南北对立一样,始终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全力保持对韩国军事同盟、防止朝鲜对韩国发动军事入侵、加强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保持朝鲜战争时期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为代表的停战机制、遏止朝鲜“任何形式想要破坏和颠覆韩国”的企图,一直是美国对朝政策的核心。

  然而,在美国的眼中,朝鲜在冷战时代的东亚地缘政治对峙中只是一个“次要角色”,和苏联与中国在东亚进行冷战对峙是美国东亚战略的优先事项。维持半岛现状、遏制朝鲜的挑衅和军事冒险是美国对朝政策的基本方针。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保持在东亚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的战略重点转向了越南,半岛政策以对朝“防”、“堵”为主。期间,虽然在三八线曾出现过零星的军事冲突和美军军官被朝鲜砍死的事件,但冷战格局的稳定,让美国也没有兴趣通过直接对朝军事行动来解决所谓“朝鲜问题”。

  1991年冷战结束和苏联的瓦解,使得东亚地缘战略格局出现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的最大变化。与此同时,近50年朝鲜与韩国发展历程的不同完全改变了半岛北南双方军事对峙的基本态势。从1986年开始,韩国的军事力量在总体上开始超越朝鲜,当年朝鲜战争中“北强南弱”的局势已经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

  为此,老布什政府支持韩国政府寻求与朝鲜对话、开展北南接触的“和解”政策。老布什政府的朝鲜政策希望通过韩国与朝鲜的接触和合作,打开朝鲜的大门,让朝鲜在经济发达和民主化的韩国引导下,演变成亚洲的“东德”。最后,让“三八线”也能成为1989年10月7日倒塌的“柏林墙”一样,实现韩国对朝鲜的瓦解和统一。

  然而,1992年半岛局势开始突变。朝鲜秘密的核计划迅速取代了美国对朝鲜“和平演变”的幻想,成为了美国对朝政策的首要关注。由于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失去了当年最大的战略对手苏联,美国全球安全关注的重点转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反扩散和防扩散。一直拥有秘密核武器研制计划的朝鲜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

  1993年3月,朝鲜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特别核查、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半岛局势再度恶化。这就是第一次朝核危机,朝核问题也直接促成了美朝直接对话。1993年6月,朝鲜外交部副部长姜锡柱与美国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加卢奇开始纽约对话。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平壤。几经周折之下,1994年12月21日,美朝在日内瓦签署《框架协议》。

  克林顿政府的朝鲜政策可以说是“对话”与“压力”并举。美国希望通过直接关注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力求改变朝鲜。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后不久,2002年10月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随后就有了“六方会谈”。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朝鲜政策是同意六方会谈、不同意美朝直接对话;第二任期白宫政策“大回转”,美国直接启动与朝鲜的双边会谈,希望达成朝鲜最终弃核、增加美国对朝援助和美朝关系正常化等一揽子协议。

  然而,美朝关系和六方会谈由于朝鲜拒绝全面核查,而在2008年11月陷入停顿。奥巴马政府坚持布什政府的“全面核查”原则,力争重启六方会谈。但2009年4月5日朝鲜的火箭试射和5月25日的第二次核试验,谈判努力遭受重挫。美朝双方开始了新的一轮“讨价还价”的政治角逐。

  总的来说,冷战后美国的朝鲜政策已经从冷战时期防范朝鲜再度成为“侵略者”,出现了解决朝鲜作为“捣蛋者”的实质性转变。美国更多担心的是朝鲜追求核武器对地区与全球核不扩散体制的冲击和破坏,担心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扩散对中东政治和国际反恐局势的影响,担心朝鲜核问题加剧东亚区域的核扩散。

  在策略上,美国在维持驻韩美军和强化美韩军事同盟的同时,出现了组织区域合作、分担责任、共同应对朝鲜核武器威胁的变化。在政策实施的手段上,出现了既主导国际制裁和鼓励进程、又推动美日韩对朝制裁协调、同时鼓励和施压中国积极影响朝鲜弃核与朝鲜行为的变化。美国在半岛的军事行动方针,更是出现了以威慑朝鲜的军事挑衅行动到强化对韩国的“核保护伞”、有可能在朝鲜挑衅时实施军事惩罚、以及协调美韩军事行动、共同对朝鲜崩溃前景进行军事干预的转变。

  只是,朝鲜战争爆发60年以来,美国没有改变的,是对朝鲜领导人和政权体制深深的不信任,是对半岛和平机制建设必须与未来无核化进程以及朝鲜政权变革过程必须同步进行的认识。美国更没有改变的,是继续在维持和增强美韩军事同盟主导下的半岛局势演变。朝鲜半岛在美国东亚战略构想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朝鲜半岛仍然是美国维持在东亚安全局势中主导地位不可替代的“棋子”。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杜鲁门:仁川登陆与威克岛会谈

  《环球》杂志记者/周彪

  对于杜鲁门而言,朝鲜战争是他担任总统的最后日子里不太光彩的一笔。

  对日益扩大的战局,他显得无能为力。而和他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正是以“停战”为竞选口号获得了美国民众的支持。其实,仁川登陆后,美军收复了大部分失地,夺回了38度线,这为杜鲁门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只不过,同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举行会谈后,他对战场局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从而使美国再次陷入朝鲜战争的泥潭。

  孤注一掷的登陆战

  1950年6月24日,周六。杜鲁门参加完一个新机场的落成典礼后,直接回独立城和家人团聚去了,他希望能抛开公务和家人一起过个轻松的周末。吃过晚饭,当杜鲁门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

  电话是国务卿艾奇逊打来的,他告诉总统,北朝鲜入侵南朝鲜了。最初,杜鲁门和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一样,以为只要派出军队就可以很轻松地解决冲突。没等总统开口,艾奇逊接着说,北朝鲜人已经越过三八线了,而且攻势很猛,有经验的军人认为不是一般的冲突。

  此时,一直笼罩在冷战阴影中的杜鲁门已经开始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了,但他还是不想因为这个遥远而偏僻的半岛而冒与中国、苏联发生冲突扩大战争的风险。几天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杜鲁门还在反复强调“我们没有处在交战状态中。”

  有记者追问:“总统先生,请说说您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杜鲁门风趣地回答:“一群土匪正在袭击南朝鲜,联合国的会员国要打倒土匪,拯救南朝鲜。”

  虽然杜鲁门从日本将美国最有作战经验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调往朝鲜战场,但这还是没能阻止北朝鲜军队南下的步伐,到8月初时,联合国军已经退到了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麦克阿瑟一边请求总统继续增兵,一边酝酿着反攻计划。对于增兵,杜鲁门也有他的苦衷,部署在欧洲的军队无法调动而导致兵力不足,另外,杜鲁门也不愿意继续扩大战争。这让前方的麦克阿瑟很不满。

  由于一时找不到可以体面赢得战争或者结束战争的途径,杜鲁门只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反攻计划,也就是仁川登陆计划。其实,早在7月份,麦克阿瑟就在思考他的登陆反攻计划,但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直到8月上旬才提出在9月份乘涨潮之机在仁川登陆。

  起初,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们都觉得这一计划太冒险,因为仁川港十分狭窄,涨潮的时间也就两个小时,要在两个小时内冒着敌军的火力将大批军队和辎重送入港内太冒险。但在杜鲁门总统的支持下,仁川计划得以顺利实施。9月15日凌晨,登陆开始。北朝鲜军队根本没有意识到麦克阿瑟会选择地势复杂恶劣的仁川港,美军进展顺利。9月29日,美军夺取汉城。因为仁川登陆的成功,局势完全发生了变化。麦克阿瑟再次被美国人视为英雄。

  仁川登陆的胜利和战局的扭转给杜鲁门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对前方军队的信心。9月30日,他登上了总统专用的“威廉斯堡号”豪华游艇,准备在伯托马克河上游玩一周。他确实需要休息了,自6月份战争爆发以后,他就从来没有轻松过。

  在那里,每天早上9点左右会有一架飞机送来邮件和报纸。10月3日,杜鲁门总统在游艇里看到许多电报报道着同一件事情: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曾召见印度驻北京大使潘尼迦,希望他向美国方面传话,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人。不过,如果只是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中国将不采取这种行动。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杜鲁门不得不考虑中国对朝鲜干涉的可能性。

  影响战局的秘密会谈

  关于联合国军是否需要越过三八线的问题,杜鲁门想听听麦克阿瑟对战场和对中国、苏联反应的分析。于是,他决定和麦克阿瑟会面。杜鲁门不想麦克阿瑟离开朝鲜战场太远,所以他决定亲自飞赴朝鲜会谈,地点定在北太平洋的威克岛。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晚飞机飞过太平洋时,他看到夜色里太平洋下面星星点点的亮光,那是沿途的美国海军舰只为总统专机护航,以防飞机发生毛病。这些细节都反映出当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强大。

  在威克岛,身穿军装的麦克阿瑟俨然一位刚从前线下来的将军。麦克阿瑟先向总统表示,在南北朝鲜,抵抗都会在感恩节前结束,甚至乐观地认为圣诞节前就可以将美军主力第八军撤回日本。接下来的话题成为日后历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涉及到“谁将美军引入了朝鲜战争的泥潭”这一充满争议的问题。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那天的情景:

  “当我问到中国和苏联进行干涉的可能性时,这位将军实际上做了两部分进行回答。首先,他谈到中国人,他认为中国人干涉的可能性很小。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伤亡’”。

  麦克阿瑟向杜鲁门肯定俄国人的飞机和飞行人员素质比美国人的差,也看不出调出大量地面部队的迹象。他认为唯一可能的是,用俄国的飞机来支援中国的地面部队。但他认为这也不足为患,“俄国空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地面部队根本配合不来”。

  其实,如果杜鲁门就此罢手,和北朝鲜做真诚的停战谈判,或许发生在朝鲜的那场战争悲剧可能还可以避免,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威克岛会谈后,杜鲁门在旧金山歌剧院发表了演说,这被看做是联合国军向北方继续扩大战争的信号。在演说中,他用一贯的冷战基调告诉美国人,“在朝鲜的联合国部队正获得惊人的进展。然而那边的战斗尚未结束。北朝鲜的共产党人仍然拒绝承认联合国的权威。他们继续进行着顽强的、但是徒然的抵抗”。

  有意思的是,威克岛上亲密会谈的这两人两年后因为朝鲜战况的进一步僵化而翻脸,最后杜鲁门直接愤怒地罢黜了麦克阿瑟。战后很多年,两人都还在相互指责对方,为那场丢脸的战争推卸责任。

  艾森豪威尔:差点启动核按钮

  《环球》杂志记者/周彪

  1952年,当美国政坛忙于新总统选举时,朝鲜半岛的战争正如火如荼。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至1952年选举之时,美国人的伤亡总数为:二万一千人阵亡,九万一千人受伤,一万三千人失踪,这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内战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第四次代价重大的战争。”

  那年冬天,艾森豪威尔专程视察了朝鲜战场,半岛南北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拉锯战”式的僵持状态。1953年的春天他就要正式成为美国总统,如何机智而高效地结束这场战争,成为美国人对新总统的最大期待。

  几乎每天都睡不好觉

  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从“有限战争”扩大为“全面冲突”,在国内民众的反对声中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但杜鲁门总统认为不存在一种体面的办法结束这场战争。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深知战争的残酷,在就任总统前,他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结束战争是当务之急。

  正式就任总统后,艾森豪威尔认为摆在眼前的有三种方案:一是维持杜鲁门时期的现状,这显然是新总统不能容忍的,这也无法向强烈要求停战的国内民众交代;二是同北方进行停战谈判,其实,关于停战的谈判从战争开始不久就已经启动,但效果甚微,基本处于“打打谈谈”的僵局;三是进一步扩大战争,一鼓作气收复北方领土。在僵持阶段,北方军队虽然在阵地上修筑了坚固的工事,但凭借美国强大军力,完全可能成功,当然,代价显然也是惨重的。

  一旦采取第三种方案,为了避免进攻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美军不得不考虑使用原子弹。早在杜鲁门总统时期,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就提议过扩大战争,甚至使用原子弹,最后遭到杜鲁门政府拒绝。虽然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快速结束战争,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杜鲁门也不希望挑起核大战。朝鲜半岛北方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城市都修筑了抵御原子弹袭击的工事,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认为这种武器对于快速结束战争还是十分有效的。他在自传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能够建造范围广大的地下防御工事,但这种武器对于朝鲜、满洲和中国沿海的战略目标显然还是有效的。”

  真正让他放弃原子弹方案的是盟国的强烈反对和对苏联威胁的担忧。以英国为首的盟国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强烈抗议美国使用原子弹。另外,对苏联参战,从而导致世界爆发核战争的担忧也使美国不得不慎重考虑使用核弹的建议。

  那段时间里,艾森豪威尔几乎每天都睡不好觉,他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改变美国、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他在自传中写道:“在核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可能是无能为力的(中国当时还没有核武器――作者注)。但我们知道,苏联拥有大量原子武器,估计他们不久就将爆炸一颗氢弹装置。在亚洲,所有可能遭受苏联轰炸的目标中,我最关心的是日本那些不设防的城市。”

  幸运的是,正当美军考虑使用核武器时,边境线上的谈判也终于有所松动,南方的李承晚集团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同北方谈和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李承晚跟联合国军刚开始并不配合,甚至通过单方面释放人质的行为破坏联合国军同北方军队的谈判。艾森豪威尔一边给李承晚施加压力,一边承诺达成停战协定后美国将南方的韩国拉入保护圈范围内,并加大对南方政权援助,并表示,“美国将使用一切和平的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叮嘱新总统“一定要慎重”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定最终签署。战争终于结束了,艾森豪威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当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时,他并没有因为他是美国唯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总统而感觉丢脸,而是淡淡地回答:“终于停止了战争,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久就能回来。我希望所有的父亲都能如愿以偿,他们的儿子一定会归来。”

  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考虑制定对韩长期政策。正如停战前美国向李承晚承诺的那样,对发展韩国军事力量优先于发展政治和经济实力。但随着半岛局势的变化,到1956年艾森豪威尔第二任期时,美国越来越加强了对韩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视。

  1954年,以军事功能为主的美韩同盟形成。但随后韩国国内政治状况一团糟,政局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北方的朝鲜则形势大好,不仅“一五”经济建设计划顺利完成,而且在经历1956-1958年激烈的党派斗争后,政治生活也渐趋平静。这一切促使艾森豪威尔意识到,仅仅从军事上保障韩国政权的安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更加关注韩国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不能解决韩国政治经济上的问题,美国认为来自北方的共产党势力很容易乘虚而入。

  1960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起草了新的“美国对朝鲜政策”文件草案。与以往的对韩政策相比,新草案更加重视韩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鼓励韩国进行诸多方面的改革,强调韩国政府要对自身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减轻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从表面上看,由于肯尼迪在11月8日当选为美国新总统,对朝鲜半岛的新政策似乎与艾森豪威尔的有很大的转折,但这种转折其实开始于艾森豪威尔的第二任期,新草案其实是艾森豪威尔对朝政策的成果。

  第二年春天,肯尼迪宣誓就职。作为一个政治成熟的国家,新旧总统交替毫无悬念。在宣誓就职前,肯尼迪前往白宫拜会了即将离任的艾森豪威尔,会谈气氛很融洽,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向肯尼迪大谈“总统黑匣子”的功能,他开玩笑似地叮嘱新总统:启动上面的按钮可一定要慎重啊。

  约翰逊:捅上了“马蜂窝”

  《环球》杂志记者/周彪

  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约翰逊总统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基本延续了他的前任方针,虽然三八线双方对峙气氛森严,但在约翰逊上任的头几年半岛基本平安无事,不过在他执政的最后两年还是捅上了朝鲜这个“马蜂窝”。

  侦察船海上被俘

  1968年1月23日中午,受命监控苏联海军并沿朝鲜东海岸收集电子情报的美国海军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在朝鲜元山外海遭遇朝鲜舰艇。下午5时左右,朝鲜武装人员俘获普韦布洛号以及船上的82名船员。在强行登船过程中,一名美国船员被打死。随后,朝鲜政府宣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外海。

  “普韦布洛号”事件其实是美军长期以来对朝鲜遏制政策的结果。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基本上是对韩国进行援助,希望将其扶植成推行东亚冷战战略的桥头堡,对朝鲜则主要采取政治孤立和军事遏制。美国协助韩国政府在38线附近修筑大量工事,防止朝鲜的南侵。约翰逊总统时期(1963―1969),由于深陷越南战场,同时也是吸取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美国加强了对东亚的监控,派出大量侦察机和侦察船前往朝鲜附近海域。

  事件发生后,消息很快传入白宫。约翰逊总统正在为越南的事情而纠结,但“普韦布洛号”事件的严重程度也让他不敢忽视。约翰逊明白,这是朝鲜政府的“报复行为”,不可能随便跟美国不了了之。因为就在两天前,朝鲜派秘密特工袭击韩国总统府的青瓦台事件失败,近三十名(有说31人)朝鲜特工战死。

  在第二天总统的午餐会上,约翰逊提出了三种政策选择:一是出动美军进攻朝鲜,迫使其交出被俘船员和船只;二是以牙还牙抓捕朝鲜船只;三是通过对话解决,要求其解释清楚并道歉。美国的最高决策层曾经考虑过向朝鲜动武,但约翰逊认为这不利于高效率地解决事件,而且,美军正深陷越南,韩国空军实力也较弱。最后,他决定采访折中方案: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

  约翰逊命令“企业”号核动力航母前往日本海,让两艘驱逐舰到朝鲜附近的元山待命,向西太平洋派出数百架飞机,并对元山进行空中侦察。同时,约翰逊前往联合国谴责朝鲜的行为违反国际法,要求朝鲜立即归还船只,释放船员。他还指示所有驻外官员争取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对朝鲜施加外交压力。

  朝鲜的应对策略似乎颇具戏剧色彩。朝鲜政府公布被俘的船长以及其他船员承认他们侵入了朝鲜公海犯罪的声明,甚至还为他们举行新闻发布会,让被俘人员亲口向媒体承认他们的行为是非法的。更有意思的是,朝鲜政府还让被俘船员给约翰逊总统写信,希望美国停止对朝鲜的侵略,甚至还让船员们穿上运动裤在操场上打篮球,并拍下照片,表示“他们在社会主义朝鲜生活得很好”。

  显然,朝鲜政府的“危机公关”手段让约翰逊的外交施压和武力威胁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1月27日,朝鲜政府通过中立渠道向美国驻韩使馆表示:一旦美国通过武力夺回“普韦布洛号”,船员们将性命难保。约翰逊知道谈判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他通知驻韩使馆答复朝鲜希望和平解决问题。

  边境线上的“口水战”

  这场在板门店秘密举行的会谈历时十多个月,曲折而艰辛。

  首次接触于2月2日开始。双方在谈判的最初几天各自阐明了对事件本身的认识。美方代表约翰・史密斯(John V. Smith)认为“普韦布洛号”根本没有侵入朝鲜领海,更没有进行任何犯罪行动。朝方则坚持认为是美国的侦察船侵入了朝鲜领海,并得到船员们的证实。

  这场口水战当然不可能争论出结果,谈判很快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核心阶段。从2月10日到3月9日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双方都拿出了符合本国利益的解决方案。美方认为应该“先放人,后调查”,朝方再次拿出船员们的承认犯罪的声明副本,并要求“先致歉,再放人”。在这两个问题上,双方经过多次协调都没能达成一致,谈判陷入僵局。

  3月下旬,船员和船只已经被困超过两个月,约翰逊总统作出让步,表示可以接受朝方提出的“有条件致歉”。所谓的有条件,也就是美国保证以后只在距离朝鲜12海里以外的海域进行航行,同时对普韦布洛号“可能采取的违反国际法的任何敌对行为表示遗憾”。但朝方代表朴正国(Pak Chung―kuk)认为美方的声明“含糊其辞”,要求对方“正式道歉”。自此,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双方都因为致歉的言辞问题而争论不休。1968年10月31日双方举行第25次会谈失败后,板门店一度恢复了平静,双方都沉默了。任期即将结束的约翰逊再也不可能像朝鲜那样沉得住气了,约翰逊想尽快解决这一看似不大却让人闹心的麻烦事,他决心做最后一搏。约翰逊同意了“有条件致歉方案”,称如果朝鲜政府再不接受,那就只能等到新一届美国政府来解决问题了。朝鲜最后接受了方案。

  12月23日中午11时30分,朝鲜在板门店释放了关押了近一年的82名船员,并归还了第83名船员尸体。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脱离苦海的船长向媒体宣称“普韦布洛号”并未驶入朝鲜海域,美国也因此否认了朝鲜的指责,不承认向朝鲜道歉。而朝鲜方面则宣布美国已经为“普韦布洛号”侵入朝鲜海域进行间谍活动而致歉。

  至于归还船只的事情,由于约翰逊任期即将结束,也没有闲暇顾及,最后不了了之。至今,这艘侦察船依然停靠在平壤大同江畔,成为朝鲜一处“爱国教育基地”。

  在这次事件中,那些倒霉的船员刚刚回到亲人身边,就受到了美国海军的指控,他们的罪名包括:没有进行必要的武装抵抗,没有及时销毁机密设备和材料等等。船长承认没有抵抗的事实,理由是他不想让船员们做无谓的牺牲。对“普韦布洛号”船员们的审判持续了整整五个月,使船员和他们的家属们都怨声载道,美国国内舆论也对船员们的遭遇表示同情。最后,美国海军部长出面表态,希望能保全船长军人的尊严和可能涉及的军事机密。军事法庭把“普韦布洛号”事件最终归咎为“在公海上受到的突如其来的袭击”,决定不对任何个人做出惩罚性判决。

  但事件并没有使美国停止对朝鲜的军事侦察,美国新总统尼克松刚刚上任,双方就再次爆发了“侦察机击落”事件。不过,随着7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劣势,尼克松对朝战略进行收缩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推动半岛南边双方的和解。

  尼克松:“忍气吞声”与开启南北对话

  周永瑞

  总览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的回忆录,有关朝鲜半岛的篇幅各仅占千分之三和千分之五的比重。作为当时美国外交最为核心的两个人物,有关朝鲜半岛的文字如此之少,可见这一时期朝鲜问题是非常不受美国重视的。

  当然,这首先在于美国实力在越南战争中的极大损耗,使得美国无暇他顾。其次则因为之前美国扩张过度、国内反战等困境迫使美国政府出台了“尼克松主义”,在全球范围收缩战线,寻求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用缓和代替冷战,来巩固美国的战略地位。当然这还因为美国为了从越南脱困而成功地促使中美、美苏关系的改善,使得朝鲜半岛暂时不再有可能发生另一场朝鲜战争,朝鲜半岛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有所下降,因此美国方面的关注度随之下降。

  软弱应对“第一次重大危机”

  1969年4月15日,恰逢朝鲜最盛大的节日(现称“太阳节”,即金日成的生日),尼克松总统上台不足三个月,美国海军一架EC-121电子侦察机在朝鲜附近的海域执行例行任务时被两架朝鲜战斗机击落,机上31名美国军人无一生还。

  当年美国规定,执行这种任务时飞机距离海岸不得少于40海里,为了尽量不去招惹朝鲜,那天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还命令该架飞机不得少于50海里,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2海里的领海界限。所以这一事件实在出乎尼克松政府的意料。

  在朝鲜战场上吃过亏并且正在越南战场上吃亏的美国政府,此时国力衰弱,国内反战狂潮日益强烈,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弱势,实在无力继续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两个半战争”的政策。为防朝鲜半岛军事对峙的局势升级,经验不足的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审慎对待此事。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考虑如何对新政府执政以来面临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做出反应。可供选择的方案五花八门,但无非就是军事报复或者外交抗议两大类。他们甚至一度醉心于扣留一艘公海上的朝鲜商船,但在法律上分析了大半天后却得知公海上找不到任何朝鲜的船只。

  直到4月17号,尼克松总统才公开宣布了两项决定:派出空军护航继续侦察,同时命令两艘航母开向日本海以备可能的报复攻击。但美国派出的航母在日本海的示威巡游只持续了几天就因为苏联私底下的温和抗议而结束了。到4月底,这场危机就沉寂下去了。对于朝鲜来说,可能只是紧张了几天而已。按照尼克松在回忆录里的说法就是“不久,其他的问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EC-121飞机事件就基本上被忘掉了。”

  韩国“暗耍花枪”

  尼克松在朝鲜半岛的战略收缩还体现在驻韩美军的裁军问题上。为了扭转在美苏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寻求同中国缓和,韩国丧失了作为美国在遏制中国战略中的前沿阵地地位。1970年尼克松政府宣布“一个半战争”的常规战略,战略理念的变化要求兵力部署也因之变化,美军陆军人数就因此从157万减为78万。

  如此大手笔的裁军,美国不得不诉诸于削减驻韩美军的规模。况且,在美国从越南撤出以前,美国的力量在越南受到很大的牵制,需要从韩国等地撤军以减少国内反战的压力。

  没想到,韩国人此时绝不肯放美军走,因为韩国担心朝鲜可能受到越南胜利的鼓舞而进攻韩国并重新统一朝鲜半岛。因此韩国一方面呼吁美国不要撤军,另一方面不时地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夸大朝鲜入侵的威胁。同时还趁机向美国敲竹杠,要求美国掏钱装备韩国军队。为了阻止美国撤军和削减援助,除了通过外交途径反对外,韩国还借助其中央情报局大肆活动,成效显著。他们贿赂和拉拢了美国国会议员40余人、政府高级官员2人,诱导众议员投票赞成向韩国提供更多的美国军援及反对减少驻韩美军。此即当年轰动一时的“韩国门丑闻”。

  本来尼克松政府经过非常艰难的谈判,好不容易才跟韩国达成部分撤军的协议,并成功地撤出了一些兵力,却因为韩国的折腾而耽搁下来。到了尼克松第二个任期,美国已经扔掉了越南战争这个沉重的包袱,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也因中美、美苏关系的缓和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围绕解决越南战争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再积极,撤退驻韩美军问题也就冷却下来了。

  此时,对美国而言,在韩国的驻军已不再是负担,而彻底成为了控制韩国、控制东北亚局势的有利因素了。

  开启南北双方对话之门

  尼克松时期,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除了继续不承认朝鲜和全方位遏制朝鲜,同时继续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援助韩国之外,还有就是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缓和的情势下鼓励朝鲜半岛南北和解,维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存在,保证美国对东北亚的控制。其中的关键就是缓和,在朝鲜半岛以外缓和中美、美苏关系,在半岛内部支持南北和解。

  尼克松深知,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美朝之间纷争不断,都有悖于美国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因越南战争而被民意“禁足”后,美国更是需要各个战略要地都平安无事。

  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他和周恩来总理就美中双边关系等一系列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关于朝鲜半岛问题,尼克松表示,“朝鲜半岛处于紧张的状态,对我们双方来说,那将是愚蠢的、非理性的。这种情况以前发生过,以后将不会再发生。对此,我认为总理和我一起努力将会阻止这种情况再发生。”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方面也声明:“美国将保持其与大韩民国的密切联系和对它的支持;美国将支持大韩民国为谋求在朝鲜半岛缓和紧张局势和增加联系的努力。”

  1972年7月4日,在多方的推动及朝韩的努力下,朝鲜半岛终于发表了《共同声明》,试图将敌对性的朝韩关系转为共存关系,不过由于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不信任,南北和解最终也未能前行太远。

  成功地从越南脱身之后,随着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以及日本的崛起,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日益突出,尼克松开始积极地寻求有利于美国的平衡,以保持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但是不多久,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黯然离开了政治舞台。不过,他开启的南边双方对话之门,对整个70年代的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布什:“坏笑着等待朝鲜崩溃”

  刘世强

  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岁月中,不是每位美国领导人都像乔治・布什总统那么幸运――亲历苏联解体、促成德国最终统一、领导海湾战争取得胜利――这些足以使他成为“神话般的英雄”。然而,这一切既没有使朝鲜像苏联那样崩溃,也没有使它像德国那样统一。相反,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引起美国人重视的核问题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成为让美国人忧心忡忡的一块心病。

  虚假的“暧昧”

  老布什在1989年上台之初对朝鲜半岛政策充满了和平色彩。除了继续从韩国撤军外,还对朝鲜实行“两条腿走路”,政治、文化交流并行不悖。他允许“非商业”的学术、文化或体育人士访问朝鲜。朝鲜也邀请了很多它认为是政治主流和与华盛顿有联系的学者、前官员来朝访问,美朝在政治上也保持了参赞级外交会谈。

  在美国的推动下,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总理在1990年9月在汉城举行了首次高级会晤。第二年9月份,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三个月后,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北南和解、互不侵犯与合作交流协议书》。南北双方在老布什的撮合下关系发展迅猛。

  许多人可能会对布什总统的做法表示疑惑,其实,这也是冷战结束带来的政策产物。从美国方面看,由于失去了苏联天敌,美国面临着外交战略的重新定位。是继续保持遏制朝鲜的传统思路,还是改弦更张,寻求接纳朝鲜加入国际社会?美国从民间到政府显然没有一致意见,但布什总统可以肯定的是,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平壤政权将“难以继续存活”。

  对朝鲜而言,冷战结束前后的那几年确实是除朝鲜战争之外最为艰难的日子。大国竞相拉拢朝鲜的局面已经一去难返,朝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面对着周边国家相互改善关系的现实,朝鲜发现自己正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内的经济困难。1989年,朝鲜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相当于韩国的1/10,1990年下降了4%,1991年则出现5%的负增长。由于能源短缺,大约40%的工业呈闲置状态。贸易萎缩、债台高筑,朝鲜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但美国显然低估了朝鲜的生存意志和通过外交打破被动困境的灵活性。

  1990年一个朝鲜人曾对一个中国官员说:“我们挂起来的不是铁幕而是一顶蚊帐。蚊帐可以透风,同时可以挡住蚊子。”

  在具体行动中,朝鲜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通过美朝直接谈判来解决朝鲜的国际空间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朝鲜寻求通过开发核武器的非对称手段来实现国家安全。

  失败的核检查

  面对朝鲜释放的政策意图,老布什终于亮出了“暧昧”关系背后的底牌,他坚持以朝鲜停止核活动作为美朝对话的前提。1991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布什政府的朝鲜半岛政策。在贝克看来,“朝鲜半岛核扩散的现实危险是对亚太地区稳定的头号威胁”。贝克提出,为制止这一威胁,“汉城和平壤签订一项可信赖的协定,承诺在朝鲜半岛不生产或拥有任何形式的有军事用途的核材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朝鲜做出值得称赞的反应,美国“准备提升与平壤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还通过宣布从韩国撤出所有战术核武器、暂停年度性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允许朝鲜视察其在韩国的军事基地等动作来引导朝鲜做出积极回应。

  在此气氛下,南北双方签署了《和解、互不侵犯和交流合作协议》,并发表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30日,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核安全保障措施协定》。从1992年5月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了6次检查,并未发现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的证据。

  然而,美韩根深蒂固的猜疑情绪再次显示出威力。美国宣称核查结果不具可信性,理由是朝鲜在宁边附近有两处可能用来存放核武器生产原料的场所尚未申报,因而需要对其进行特别检查。朝鲜则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只是美国用于刺探朝鲜军事机密的借口,进而宣布不予接受。美朝关系陷入到互不相让的僵局中,谁也不愿首先迈出新的实质性的一步。

  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常常摇摆不定,时而大肆渲染朝鲜威胁,时而又释放出进行对话的意愿,充满着观望情绪和机会主义氛围。而政策随意性的背后则是美国决策层对朝鲜行将崩溃的预期。这在朝鲜人看来,则是对伟大祖国的邪恶诅咒。

  即使有时华盛顿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也可能被解读为美帝国主义的别有用心。反过来,朝鲜对安全关切的过度敏感在美国人眼里又变成了对其领导地位的公开挑战,因而必须通过强硬回应以维持其威信。就这样,老布什没能抓住国际格局转换的历史机遇来实现美朝和解。再加之受到国内选举的拖累,朝核问题作为负面外交遗产留给了下一届美国政府。

  里根:以抵制“恐怖袭击”为名

  王伟

  美国与朝鲜半岛的微妙关系从朝鲜战争至今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围绕在这一漩涡的既有美国的盟友和伙伴(韩国、日本),也有昔日的冷战敌人和今天的竞争“对手”(俄罗斯、中国)。虽然朝鲜半岛同美国本土相隔万里,但是其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这一地区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美国乃至世界的神经。

  仰光爆炸案

  1983年10月的一天,里根像往常一样,同其夫人南希一起开始了新一天的白宫生活。他们边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边吃些早点。而后,总统乘电梯到白宫一楼,步行穿过玫瑰花园到达位于白宫西侧的椭圆形办公室。9点钟整,里根在与布什副总统及白宫高级幕僚开会前,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告诉里根:我们的盟友、韩国总统全斗焕在缅甸遇袭。

  这次袭击出人意料。10月9日,韩国总统全斗焕在缅甸首都仰光进行国事访问,准备到缅甸国父“昂山”的陵墓前献花时,突然发生针对他的爆炸事件,导致陪同全斗焕来访的副总理徐锡俊、外交部长李范锡以及韩国驻缅甸大使等17名韩国官员和4名缅甸官员共21人当场被炸死,另有韩缅双方共计数十人受伤。全斗焕总统和夫人李顺子因为迟到,侥幸躲过一劫。

  之后,在美国的协助下,缅甸政府展开深入调查,认为这次爆炸事件的主谋是朝鲜。虽然朝鲜方面极力否认与这些嫌疑犯有关系,但是缅甸政府仍宣布与朝鲜断交。

  这一事件不仅使得朝韩关系剑拔弩张,而且本来能够有所缓和的美朝关系也立即陷入了僵局。“仰光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里根对韩国进行了访问,他再一次通过全世界的媒体强烈谴责了朝鲜恐怖主义行为,“美国将会永远和他的盟友站在一起”,重申了美国坚决支持韩国政府,恪守共同防御条约,并强调要保留在韩国的驻军。

  在访问期间,他在重兵保护下视察了由电网和地雷构成的隔离区,成为了第一个朝鲜战争结束后视察非军事区的美国总统。此后,里根就对朝鲜的动静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甚至在1984年访问中国时,他还在反驳中国政府某位官员的时候说道:如果北朝鲜真想改善同我们的关系,他们就应当停止在南北非军事区内非法挖掘地道。

  虽然里根十分恼火,但是冷战的阴影在美苏间仍未消退,对于一贯坚持强硬态度的里根来说,他可不想因为朝鲜问题而同苏联、中国爆发战争。用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的话说,缓和并没有消亡,只是过去执行缓和政策的方式已经破产。1983年的里根正积极准备竞选连任总统,他不希望因为美国同朝鲜的紧张关系受到政敌的批评而丧失选票。于是,里根向美国的外交官们明确表示,“在中立场合如果(朝鲜外交官)主动搭话可以做出实质性答复。”“而且能建立经济上的联系也未尝不可”。

  民航客机事件

  汉城奥运会前的1987年11月29日,下午2点5分,从巴格达起飞,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缅甸附近的印度洋海域上空突然“失踪”。

  失事飞机是波音B707型喷气式客机,与1966年3月5日在日本富士山上空、受高空强大乱气流影响而空中解体的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现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为同一机型;而且,就在失事两个月以前,这架飞机在汉城金浦机场着陆时,因机轮未能及时弹出,机体触及跑道,发生过严重损伤。所以,到底是空中解体,还是意外爆炸?韩国方面在搜寻飞机下落的同时,也曾试图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空难的原因。

  但是有消息传来:自巴格达乘同一架飞机、中途在阿布扎比下机的一对日本男女于空难发生后的12月1日上午,在巴林接受了该国出入境管理局的调查。男子当场服毒自杀身亡;试图以同样方式实施自杀的女子,被巴林警察当局制服并逮捕。至此,事态为之一变。

  此时的里根正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空中牧场”度假,得到这一消息,他连夜返回华盛顿,并立即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了一个特殊的夜间会议。后来经过调查,这次恐怖事件又被美国认为是朝鲜所为。调查认为,由于当时南韩经济迅猛发展,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且取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引起了朝鲜的恐慌。包括中国和苏联在内的大多数朝鲜昔日盟国都表明了将派团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领导人不愿意看到自己被越来越孤立。为了破坏韩国的国际形象,阻止他国参加汉城奥运会,朝鲜特工策划并制造了这一惨案。

  事后,里根在其传记中写道:1983年的这一天,自由世界有了更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他面对的是一个“邪恶的国家”。

  这起事件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强烈反应,美国立即拨款1.02亿美元用于在韩国的军事建设。一个月后美国将朝鲜列为“从事恐怖主义的国家”。里根在为此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朝鲜的行为“不符合一个文明国家的标准”,并宣布撤回最近的和解举动,禁止对朝鲜提供金融担保和贷款等制裁措施,并呼吁其他国家也对朝鲜实施制裁,支持韩国采取有限反应。半岛局势骤然紧张。

  据说后来参与行动的北朝鲜美女间谍金贤姬承认了炸机并招供说此行为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制止1988年韩国奥运会的召开。最终,在朝鲜的让步以及中美两国的努力之下,这一危机得到和平的解决。但是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和朝鲜南北双方的三角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里根政府时期,美朝之间才实现了等待14年的官方对话,但它仍未能改变两国关系30多年来形成的敌对性质。

  克林顿:懊悔没访朝

  王晋燕

  如果说冷战结束以来朝鲜核问题大体经历了三次主要危机的话,人们从这些危机中看到一种紧张与缓和反复交替出现的冲突模式,克林顿八年任期间正是如此。

  战争曾一触即发

  “美国正处于一场大战的严峻危险中”。1993年3月,当朝鲜威胁退出《核不扩散条约》时,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就在此前,美国与韩国恢复了年度联合军演对朝鲜施压,朝鲜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之间的分歧开始向美朝之间过渡,并导致一场几乎爆发第二次朝鲜战争的核危机。

  1993年3月12日,朝鲜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并中断同韩国的无核化会谈。此时距离克林顿入主白宫还不足两个月,如何处理朝鲜问题,成为刚刚就任总统的克林顿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

  1993年5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朝鲜重新考虑其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并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协定。朝鲜对此做出激烈反应,声称联合国若对朝实施制裁,朝将视之为“战争宣言”。随后,美国参议院于1994年2月23日提出了一系列对朝鲜实施经济制裁的方案。1994年5月,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谈判破裂,朝下令让国际原子能机构视察员离开宁边。

  1994年6月16日,危机升级。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敦促克林顿采取行动让美国军队做好准备,要“威慑,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击退朝鲜的袭击”。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要求国防部更新对付朝鲜的“5027作战计划”,其中包括对朝鲜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然而,五角大楼也担心一旦开战,即使赢得战争,也将造成巨大伤亡,而这场战争甚至可能导致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94年6月,我们正处在发动对朝战争的边缘。当时,我正在白宫向(克林顿)总统报告增派2万至4万名美军士兵前往朝鲜半岛的计划,就在那时接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准备谈判的电话。”多年后,威廉・佩里在美国外交协会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披露了当时的紧张情势。

  佩里说,尽管当时并没有下达全面动员令,但作为国防部长,他已将数千名美军士兵派往朝鲜半岛周围地区。时任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2004年所著的《濒临战争:第一次朝鲜核危机》一书中则披露,在最紧要时刻克林顿甚至将之与古巴导弹危机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对于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争论也日渐白热化,一些共和党议员主张“为战争做好准备”;也有人主张恢复同朝鲜谈判。

  就在这紧要关头,美国前总统卡特的一次秘密访问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克林顿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1994年6月1日,卡特总统打电话给我,说他愿意到朝鲜去一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与戈尔及我的国家安全小组商讨了一下,得出决定这个方法值得一试。大约三个星期前,我收到一份评估报告。该报告对于一旦爆发战争,双方将遭受的巨大损失做了评估,其结果令我不敢冲动地发动战争。当时我正在欧洲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于是戈尔打电话告诉卡特,说除非朝鲜允许核查人员继续工作,同意冻结其核计划并愿意与美国就建设无核未来问题进行谈判,否则我不会同意暂停对朝鲜的制裁。只要金日成理解这一点,我不反对他(卡特)去一趟朝鲜。”

  危机后的危机

  1994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先后访问平壤、汉城,展开穿梭外交,并与金日成密谈。同年10月,朝美双方在日内瓦正式签署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财团(朝鲜半岛能源开发组织)将在2003年前为朝鲜建设两座发电能力各为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在轻水反应堆建成之前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朝鲜则冻结宁边的核反应堆及再处理设施并封存燃料棒;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允诺履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协定。双方还同意致力于两国政治与经济关系正常化和朝鲜半岛的非核化。

  正如威廉・佩里所言,这份《核框架协议》把“该地区从战争的边缘拉了回来”。

  然而朝核问题“外交突破之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紧张或另一场危机”。美朝双方对彼此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而美朝“一揽子交易”的政治基础十分脆弱。1994年达成的《核框架协议》迟迟得不到切实履行便是最好的例证。

  美国国会一直对它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愿意为履行《核框架协议》提供资金,此外还总是怀疑朝鲜仍在继续核发展活动。在随后数年中,这项结束了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协议从未被真正全面地执行过。

  1998年1月,美国国防情报局一份关于朝鲜“有一处地下核设施”的内部报告被透露给媒体。1998年8月中旬,越来越多的美国新闻报道声称成千上万的朝鲜工人在金仓里修建核反应堆库或是核处理工厂。1998年11月中旬,有报道称美国从金仓里附近搜集到的取样中测试到放射性钚的痕迹,从而推测该处藏有或正在生产钚。根据这个推测,美国国会、五角大楼以及情报界那些对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持批评态度的人声称朝鲜违背了《核框架协议》,要求对金仓里的地下设施进行特别视察。

  1999年3月16日,美朝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协议,同意美方去金仓里进行视察活动。视察的结果发现那里只是空空的地下坑道。根据美国视察团现场收集的资料和尔后进行的技术分析,美方得出结论认为,金仓里地区“没有隐藏钚生产反应堆或是再处理工厂”,朝鲜并未违反1994年美朝《核框架协议》。一场风波至此才告终结。

  与此同时,朝鲜导弹计划日益引起美国的关切。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人造卫星,美怀疑朝开发中远程弹道导弹。美国众议院随后通过一项决议,谴责朝鲜进行的“导弹试验”,并表达了对朝鲜试验、生产和出口导弹的严重关切,此外美国国会对于克林顿政府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的政策不力表示不满。美国参议院要求授权由跨机构组织对美国的朝鲜政策进行全面审议。审议小组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对朝政策的重点应是尽快结束朝鲜发展核武器与远程导弹的相关活动。两手战略是美国唯一可行的办法,即美国一方面需要在朝鲜半岛维持强大的军事威慑态势,另一方面应尝试采取与朝合作的手段。”

  根据报告建议,克林顿政府对朝开始采取外交接触与合作的政策,美朝关系得以缓解。

  错失历史机遇

  但美朝关系的缓和更主要归功于金正日采取的和解政策和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的“阳光政策”。1998年12月7日,韩国总统金大中在会见美国前国防部长、时任美国对朝鲜关系政策协调官佩里时说,韩国希望美国同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放宽对朝鲜实行的经济制裁。最终,在金正日积极推动南北方改善关系和金大中积极推动对朝投资和经济援助下,促成了南北方最高领导人2000年6月13至15日举行的历史性南北方首脑会晤。2000年6月14日朝韩签署了《南北共同声明》。

  2000年10月23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抵达平壤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

  “朝美关系进入了新纪元”,“美朝之间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开始转化为友好关系。”当时的《人民朝鲜》这样评论。

  金正日在陪同奥尔布赖特观看演出时表示,朝鲜1998年进行了“第一次卫星发射,这也将是最后一次发射。”奥尔布赖特则在访朝结束后称,金正日委员长是一位“务实的、果断的、准备充分”的领导人。会谈中,金正日提出邀请克林顿访朝。

  根据奥尔布赖特卸任后所著的回忆录《女国务卿》一书披露,当时克林顿就此征询当时已经当选总统但还未就任的布什的意见,布什表示,去与不去应当由克林顿来决定。

  奥尔布赖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巴以正为签署一项和平协议而在进行最后谈判。受这一谈判的影响,克林顿感觉没有时间去朝鲜实现“破冰之旅”。作为一个挽救方案,他提出邀请金正日到华盛顿。但根据外交礼节,朝方邀请在先,理应先由克林顿访朝,然后再由金正日访美。因此,朝鲜方面拒绝了克林顿的邀请。双方实现和解的一次重要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而据奥尔布赖特回忆,对于这一决定,克林顿“非常懊悔”。在任期的最后一天,克林顿曾和奥尔布赖特通电话。奥尔布赖特回忆说,“他(克林顿)当时生气地谈论着我们花在中东问题上的时间,说他真希望自己当初应抓住去朝鲜的机会,而不是留在华盛顿为中东问题作最后努力。”

  小布什:“三国戏”难唱

  《环球》杂志记者/杨晴川

  尽管错失了访问朝鲜的历史机遇,1994年美朝双方签订《框架协议》以朝鲜冻结核项目换取美国的政治、经济补偿,标志美国对朝政策由制裁正式转向接触,也被克林顿自视为执政期间在对朝政策方面的一大政绩。但在美国国内,这一协议一直遭到猛烈批评,尤其是共和党和保守派。他们认为,美国搞这个协议得不偿失,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整天烦恼”。

  在2000年大选中,当时尚为布什选举团队外交顾问的赖斯曾撰文炮轰克林顿对朝政策,斥之为“缺乏纪律、前后不一、主次不分、奴性的多边主义、标新立异和过分依恋象征性的协议。”

  为了区分布什与克林顿的政策,她说,“有一点很清楚:美国必须以坚决和果断的方式对待朝鲜这样的政权。克林顿政府没有做到。它一会儿发出武力威胁,一会儿又退缩不前,就像对伊拉克一样。”

  于是,代表共和党保守势力的小布什政府2001年上台后立即宣布,将对朝鲜采取一种截然不同且十分严厉的立场,并且在“9・11”事件后更将朝鲜归入所谓恐怖主义“邪恶轴心”。

  先硬后软,殊途同归

  2002年《框架协议》宣告失败后,美朝关系再度紧张,布什更是摆出要弃绝接触政策的姿态,取消对朝优惠条件,增加对朝武力威慑。

  然而,到2007年,美国绝大多数时事评论员都认为,布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回归到克林顿时代的对朝政策。布什与朝鲜商定的种种协议与1994年《框架协议》并无多少实质性区别。

  布什当然绝不承认这种说法,但无可争议的是,到了2007年,接触政策又重新成为美国对朝的“默认政策”。在布什执政末期,朝核问题取得重大进展。朝鲜提交核申报材料并启动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作业,美国则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名单中删除。这个意义上说,布什和克林顿时代的对朝政策,可谓最终“克规布随”,殊途同归。

  所谓殊途,说的是布什对朝政策在谈判形式及程序、对无核化步骤的时机选择以及对朝优惠条件的内容和幅度,与克林顿都有明显差异。

  布什政府反对克林顿时代《框架协议》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它的双边性质严重削弱协议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正是在这种逻辑之下,布什政府在2003年转向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并将朝核问题谈判由双边到多边的转变自诩为重要外交政绩。

  然而,布什和克林顿对朝政策的相似性更为突出,尤其是他们都经历了“先硬后软”的轨迹。和克林顿一样,布什在执政之初追求对朝强硬政策,并试图强化国际制裁和孤立朝鲜,同时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并准备在接触政策失灵后诉诸武力。但到执政后期,布什最终采纳了一种把接触作为解决朝核问题主要路径的策略。所不同的是,克林顿政策对朝转向只用了一年多,而布什却经历了三年多的过程。

  鹰派政策,开罪朝韩

  在布什上台之初,朝鲜怀有一贯的期待:即要求美国承认朝鲜的主权与政府合法性、提供经济援助、结束制裁和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

  “9・11”事件后,朝鲜外交部于次日立即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恐怖主义。“作为联合国成员国,朝鲜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和不管以什么方式支持恐怖主义的立场仍未改变”。

  然而,当时被保守派势力包围和急于展示与前任外交政策差别的布什对这样的善意表达不为所动,反而在2002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将朝鲜归为“邪恶轴心”国家。这种鹰派政策既不利于美朝关系的改善,也引起韩国不满,从而使美国在朝鲜半岛处于“两头不讨好”的境地。

  当时韩国金大中政府正在实施“阳光政策”,谋求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和解,而布什对朝鲜的这一定性显然不利于韩朝关系的发展和半岛的稳定。

  2003年卢武铉在韩国执政后,比之前任更为强调外交自主,谋求减少美国对韩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提出重新定位韩美关系。在对朝方面,他提出包容政策,主张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美韩同盟裂痕不断扩大。当美国决定重新调整亚洲军事部署并减少驻韩美军后,引发韩国政界人士的猜疑和诘问。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美国此举是对卢武铉对美和对朝政策的报复。部分韩国议员还专程赶到华盛顿,向美国“讨个说法”。

  在2004年美国大选期间,布什出于竞选目的,公开发表敌视朝鲜言论,甚至对朝鲜领导人进行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这导致美朝关系再度恶化,并致使六方会谈陷于停顿。

  此时韩国则表达了与美国不同的立场。卢武铉在当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朝鲜表示核能力是保卫自己防止外部侵略的威慑手段……在这一问题上,朝鲜的要求中很多的合理性是真实而无法否认的”。

  “我知道美国有很多人喜欢强硬政策。可是,他们最终将认识到如果他们想负责地解决问题,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可行的选择。不论谁负责这一问题都得把朝鲜人民的安全与繁荣作为重大前提。他们不能只为了拆除核设施而以朝鲜半岛的毁灭为代价”。卢武铉在12月的另一次讲话中直接批评美国。

  2005年3月,韩国发表《国防白皮书》,其中取消了朝鲜是“主要敌人”的称呼,与美国对朝鲜的敌对立场针锋相对。

  三国演义,峰回曲折

  在现实面前,布什政府不得不收起冷战语调,逐步软化对朝强硬立场。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布什明显改变了以往对朝鲜的敌对论调。在2006年朝鲜核试验后,布什继续推动恢复六方会谈,同时不再反对与朝鲜举行直接双边会谈。他托人捎信给朝鲜领导人称,一旦朝鲜半岛实现无核化,美国将与朝鲜举行有关签署和平协议的谈判。

  2007年1月,双方代表在德国柏林举行直接会谈,双方同意为实现关系正常化而启动双边谈判进程。随后,双方在纽约举行了美朝工作组首轮会谈。美国特使希尔在6月份应邀“突访”朝鲜。当年年底,布什破天荒地给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写信,信中抬头写的是“亲爱的委员长”,这标志着布什不再视对方为敌人。布什政府还批准纽约爱乐乐团赴朝鲜访问演出,双方关系不断回暖。

  随着美朝双边会谈的展开,卢武铉政府也积极推进韩朝接触。2007年6月,卢武铉公开表示,如果朝鲜履行弃核承诺,他愿意在总统任期内举行韩朝首脑会晤。8月初,朝韩双方代表就首脑会晤问题进行了秘密接触,朝鲜方面表示希望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10月2日,卢武铉跨越了韩朝军事分界线抵达平壤,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会晤。这是韩朝首脑的第二次会晤。10月4日,金正日和卢武铉签署了《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然而,到了2008年,随着美国和韩国政府面临换届,美朝韩“三国演义”再现曲折。2008年2月李明博执政后强调加强韩美关系,以此作为韩国“全球外交”的重点。在对朝政策上,他宣布把前任政府的“阳光政策”和“包容政策”转换为“有原则的实用主义”政策。对此,朝鲜表示不满,2009年初,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宣布由于李明博政府继续执行对朝敌视政策,朝鲜将同韩国进行“全面对抗”。随后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又发表声明,宣布废除“南北基本协议”。

  在2008年大部分时间,美朝关系持续改善。6月份,朝鲜正式向六方会谈主席国中国提交了核计划申报书,并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10月份,美国决定将朝鲜从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名。然而,此后围绕核验证问题,美朝再次陷入对立状态,在小布什政府卸任之前朝核问题未能取得进一步进展。

  奥巴马:“领人外交”

  《环球》杂志记者/焦东雨

  2009年1月20日,贝拉克・奥巴马入主白宫,此时距上一次朝核六方会谈已一年有余,奥巴马似乎一上任就碰到了“朝鲜难题”。

  克林顿的领人之旅

  就在奥巴马上台后不久的4月5日,朝鲜宣布发射一颗通信卫星,国际社会则认为发射的是一枚远程导弹,担心朝鲜一直进行导弹发射技术的准备。联合国安理会发表主席声明谴责朝鲜发射活动。随后,朝鲜宣布退出六方会谈,并按原样恢复已去功能化的核设施。

  6月16日,朝鲜中央通讯社报道了最高审判机关中央裁判所对3月17日在中朝边境被扣留的两名美籍记者的审判,称两人因“敌视朝鲜民族罪”和“非法入境罪”而获刑劳教12年。美国媒体就此认为,两人实际上已成为美朝核谈判的筹码。

  美朝一直通过朝在纽约联合国的代表部进行接触,最终确定由美前总统、现任国务卿希拉里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前往平壤“领人”。克林顿“亦官亦民”的身份,满足朝美双方的期望。8月4日中午,克林顿的专机降落在平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与克林顿进行了逾1个小时的会谈,并于当晚出席了为克林顿举行的欢迎晚宴。朝方电视台报道称,克林顿还向金正日转达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口信,对此白宫予以了否认。当日,金正日下令特赦了两名美国记者。20小时候后,两名记者与克林顿同机离开了朝鲜。

  尽管美国政府坚称克林顿朝鲜之旅与朝核问题无关,但克林顿此举绝非领人这么简单。据《纽约时报》报道,在克林顿出行前,奥巴马的高级助手、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琼斯曾与他有过接触。而《华尔街日报》更称克林顿此行是为奥巴马政府对朝做更大让步“交预付金”。

  克林顿凯旋的当天,奥巴马就对媒体记者表示有兴趣听取克林顿的报告。8月18日,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表示,当天晚些时候奥巴马将与克林顿在白宫会晤,时长预计达一小时。此前,克林顿已与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员两次会面,而他的助手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以及其他政府机构的人员多次会谈。2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出的专访中,奥巴马称从克林顿处获悉,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相当健康”,且依旧掌握实权。“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与朝鲜人没有太多直接交往。”“但我不能透露更多细节,”奥巴马说。

  不过,《纽约时报》援引获克林顿访朝情况通报的官员话说,克林顿与金正日会晤时没有就朝鲜核计划作实质性讨论,金正日也没有就朝鲜可能放弃核计划向克林顿作任何表示;至于金正日招待克林顿的两小时15分钟晚宴,基本属于“闲聊”。但克林顿访朝后,朝鲜接连释放积极信号。美朝还出现了双边对话意向,美国称将借助双边会谈敦促朝鲜重返六方会谈框架。

  “我觉得,自(前)总统克林顿访朝以来,紧张热度明显降温”“(朝鲜)代表团表示,朝鲜已经为解决核问题做好与美国展开新对话的准备。”就在奥巴马与克林顿会晤的当天,美国新墨西哥州州长比尔・理查森与两名朝鲜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也进行了会谈,事后理查森对外界公开,朝鲜有意对话,但对话形式是与美国直接对话。上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国会议员的理查森也曾两度赴朝“领人”。

  在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之后,11月3日朝鲜中央通讯社称,朝鲜已完成对8000根乏燃料棒的再处理,武器化钚的过程也取得瞩目成果。朝鲜“可能意在敦促美国尽快做出与朝鲜对话的决定”,法新社如此解读。

  2009年12月8日下午,美国朝鲜问题特使斯蒂芬・博斯沃思从首尔飞抵平壤,就核问题与朝方展开对话。这是奥巴马就职以来两国间的首次双边会谈。在为期3天的访问中,博斯沃思与朝鲜外务省第一副相姜锡柱等官员举行了会谈。博斯沃思此行目的很明确,即说服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然而会谈没能就朝鲜重返六方会谈达成一致意见。

  沉船引发轩然大波

  尽管各方认为朝鲜有“积极迹象”重返六方会谈,美韩依然按计划于2010年3月8日在韩国境内开展代号为“关键决心”和“秃鹫”的例行联合军演。朝鲜一直将韩美联合军演视为“入侵朝鲜演习”,而韩美则强调军演“重在防御”。朝鲜在演习开始前一日警告将保留动用包括核遏制力在内的力量自卫。

  3月26日晚,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爆炸沉没,舰上104名官兵仅有58人生还。5月20日韩国联合调查团发表正式调查结论,认为“天安”号沉没的原因是“朝鲜小型潜水艇实施的鱼雷攻击”。朝鲜拒绝接受这一结论,要求派团到韩国核查证据,遭韩国拒绝。24日韩国总统李明博发表讲话,要求朝鲜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朝韩贸易、合作与交流,并将与有关国家协商后把这一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朝鲜当即反击,称李明博的讲话是“拙劣的骗局”,并于25日宣布全面冻结朝韩关系。朝中社也于25日发表社评,警告韩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朝鲜将毫不留情地以强硬措施应对韩国当局所谓的“惩罚”、“报复”和“制裁”。26日正在韩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朝鲜的挑衅行为令人无法容忍,美国支持韩国政府将‘天安’号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6月2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出席二十国集团峰会的奥巴马和李明博会谈,双方决定将原定于2012年4月17日的韩美战时作战指挥

  两个战略情报的错误

  ――来自中情局的最新朝鲜战争档案

  《环球》杂志驻华盛顿记者/冉维

  1950年,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军和美国的领导人措手不及”,“只有从日本调派过来的、训练不足且装备简陋的美军卫戍部队以高昂的伤亡代价才挡住了朝鲜的进攻。”4个月之后,对于中国军队的入朝参战,美国军队和美国领导人再一次没有预料到。

  以上披露了美军情报失误的消息,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份名叫《1950年朝鲜半岛两个战略情报错误》的文件。今年6月朝鲜战争开战60周年之际,中情局公布了1300份文件,其中有900页以前没有公开过。这些文件包括情报报告、信件以及《国家情报评估》,以及外国媒体对于这一地区局势的报道。

  这些情报文件显示,60年前,刚刚组建不久的中情局组织混乱,美军在朝鲜战争中面对朝鲜军队的攻势时准备不足。没有预料到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和没有预料到中国军队会越过鸭绿江同美军作战,这是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犯下的两个战略性情报错误。

  中情局负责情报分析项目的副局长彼得・克莱门特说,这些文件表明当时中情局“组织并不好”。“他们没有预料到朝鲜会发起进攻。这很清楚地表明我们没有将所有的迹象结合起来。这些文件表明,当时这个情报机构依赖为数不多的人来负责处理整个世界的情报,这和现在不同部门负责不同地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朝鲜战争爆发,是大战序曲?

  《环球》杂志记者在中情局的网站上找到了这份名为《1950年朝鲜半岛两个战略情报错误》的文件。其中的一些细节向我们还原了美国人是如何犯下这两个战略性情报错误的。

  文件说,中情局在1948年2月20日的每周简报中认为,苏联是所有朝鲜政治和军事计划背后的操控之手。中情局的情报让美国情报界形成了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结论:苏联控制了朝鲜的决策。到了1950年春,朝鲜对于开战的准备已经非常明显。中情局每月的报告都提到了朝鲜军队的准备,但是并没有强调朝鲜军队发起进攻的可能性。美国人普遍认为,朝鲜军队在没有苏联帮助之下无法发动成功的进攻,而如果苏联提供支持则意味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攻势,但美国人认为在欧洲并没有这种全面攻势的可能。

  其实中情局的多份情报已经显示朝鲜正在积极准备开战,比如1950年6月20日,中情局在一份情报报告中说,根据安插在朝鲜内部的内线所提供的情报,朝鲜有能力随时对南方发起进攻。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以及国防部长都收到了这份报告。5天之后,朝鲜发起对南方的进攻。不管是杜鲁门还是麦克阿瑟都非常吃惊并且毫无准备。

  该报告认为,美国措不及防是因为华盛顿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决策圈顽固地认为,只有苏联才能够做出进攻的决定,而进攻将成为世界大战的序曲。华盛顿自信地认为,苏联人不敢走这一步,因此朝鲜不会攻入南方。

  中情局在1950年6月19日对朝鲜军事能力的报告上明确地阐述了这一点。这一报告说:“朝鲜是被紧密控制的苏联卫星国,它没有独立的政策,它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苏联的支持。”该报告指出,虽然朝鲜能够控制南方的部分地区,但是如果没有苏联或者中国的支持它很可能没有能力消灭南方的政府。苏联不会提供这种帮助,因为它不想挑起全面战争。

  中国介入,完全是发疯?

  该文件说,8月份,苏联、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意识到,美军的大规模介入将击败朝鲜军队。这对中国是很大的威胁。8月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中说,如果美国在朝鲜半岛取得胜利,这将威胁到中国。8月末,中国在各方面都对朝鲜军队被击败以及美国占领朝鲜表现出担忧。同一时期,美国远东司令部的情报估计,大约有20多万解放军和30多万民兵部署在中朝边界附近。

  9月末,中国已经通过外交渠道表示对美国占领朝鲜的担忧。当时的人民解放军首长在北京告诉印度大使,中国不会允许美军接近中国领土。印度外交部长将这一信息转达给美国驻印度大使。在华盛顿,英国大使同样向美国国务院传达了同样的信息。美国驻苏联大使报告,苏联和中国的有关人士告诉英国和荷兰大使,如果外国军队跨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

  尽管中国人发出了这些警告,但是麦克阿瑟继续朝北进攻,力图消灭朝鲜军队。美国国务卿同样忽略了中国人的警告,他对媒体表示,中国介入“完全是发疯”。

  10月12日,中情局在一份题为《远东的严峻形势――中国在朝鲜半岛进行全面干涉的威胁》的评估报告中说,“尽管中国在朝鲜半岛全面干涉依然被看作有可能,但是考虑到众所周知的原因让我们得出结论:除非苏联决定发起全球大战,那么中国介入在1950年是不大可能的。”

  10月中旬,多个情报显示,中国准备进行武装干涉。中情局报告,中国开始从国外购买大量医疗物资。国民党在中国东北的特工向中情局提供情报称,人民解放军在边境地区有30万军队。10月20日,中情局错误地对这一系列情报做出了解释: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是为了保护鸭绿江上的水电站。10月25日,中国发起了第一轮攻势。但是美国人质疑战场上韩国军队传来的报告,他们坚持认为中国军队没有能力。

  11月初,战场上的报告再也不能让华盛顿安心。美军第一骑兵师的一个团首次和中国军队遭遇,美军伤亡惨重。11月4日,第一骑兵师发现它正面对5个师的中国军队,同时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发现它正和3个师的中国军队作战。此时麦克阿瑟依然不愿意相信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参战。

  11月中旬,美军远东司令部报告称,已经在朝鲜发现12个师的中国军队。11月24日,《国家情报评估》称,中国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没有迹象表明大规模的进攻正在进行。但就在当天,中国军队发动了第二轮攻势,迫使美国陆军第八军仓惶逃命,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大多数部队被包围并面临被全歼的威胁。

  几天之后,麦克阿瑟才不得不面对现实:他向鸭绿江的“战争结束”攻势已经完结,胜利遥遥无期。11月28日,麦克阿瑟报告说,他面对20万人民解放军和一场全新的战争。麦克阿瑟再次大大错估了中国军队的数量,但这的确是一场“全新战争”。

  美国朝鲜半岛政策60年

  詹德斌

  朝鲜半岛正在悄悄地经历一场大变化。虽然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朝鲜内部,但美国作为外部因素也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从日本殖民者降服之日起,美国就开始接手半岛南部,并在此后的60多年中通过各种政策影响着朝鲜半岛局势的发展进程。

  维持和强化“分裂”现状

  二战正酣之际,美国的最高统帅们就已经开始酝酿战后如何处理朝鲜问题。当时的方案是大国托管朝鲜,直到它“学会如何自我管理”。不过,二战硝烟尚未散尽美苏就在欧洲打起了冷战,寒流很快波及朝鲜半岛。由于美苏都想主导局势发展,所以双方在如何托管朝鲜问题上互不相让,最终导致两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单独扶植政权。朝鲜半岛于1948年正式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部分。

  美国当时的目标就是朝鲜半岛独立,所以完成了任务以后就决定抽身回家。不过,美国在离开时留下了一个混乱信号,即朝鲜半岛不在以日本和菲律宾为中心的防御圈之内。这成为日后朝鲜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美国认为,朝鲜战争并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张。持续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由此成为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一个转折点。美国开始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全面遏制朝鲜,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全力扶植韩国。

  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均认为,只要全面遏制朝鲜并在内部进行颠覆,半岛就能很快在韩国主导下实现统一。60年代的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对韩国政权独裁、腐败相当不满,认为这样下去韩国将会被朝鲜吞并。美国放弃了推动韩国主导统一的政策,而是接受了半岛分裂的现状并试图维持和强化这个现状。

  在中美缓和的70年代,美国表达了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强烈意志。尼克松和卡特政府一边从韩国撤军,一边积极敦促韩国与朝鲜直接谈判。美国提出,若中苏承认韩国,美国就承认朝鲜,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朝韩共同加入联合国,再将《停战协定》转换成和平协定。

  美国提议举行由中美朝韩参加的四方会谈,并进一步扩大成六方会谈。里根政府采取的则是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半岛政策。美国一方面全面强化韩美军事同盟,恢复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另一方面对朝采取“适度主动”政策,但却不忘惩罚朝鲜的“恐怖行为”。尽管里根政府也未能实现交叉承认和多边会谈,但最终实现了美朝之间的官方接触。

  贯穿于历届美国政府的“变”

  冷战后朝鲜半岛局势大大缓和。然而,伴随冷战终结的是包括朝鲜核问题在内的地区问题的凸显。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即是以解决核问题为核心的,其他政策都是为解决朝核问题服务的。美国认为朝鲜如果拥有核武器,会损害核不扩散条约(NPT)的权威,也会进一步导致东北亚出现核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不管是共和党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美国对朝政策的具体目标都是朝鲜无核化,只不过两党解决的方法稍有差异。

  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相信韩国的强大已经足以担负重要角色,所以推行朝鲜半岛问题内部化政策,让韩国主导半岛核问题的解决,推动韩国正式加入联合国,而这促使曾经强烈反对的朝鲜也不得不跟进。但布什政府的内部化政策并未成功,反而将朝核问题推向了危机边缘。克林顿执政之初,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使美朝关系恶化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在韩国的反对和卡特的斡旋下,克林顿软化其初期的高压政策,停止美韩相关联合军演,并以签署《框架协议》扭转了对峙局面。

  《框架协议》签署前后,朝鲜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国政府认为朝鲜真的要崩溃了。于是,克林顿政府推出“软着陆”政策,旨在减缓“朝鲜崩溃”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然而,美国花钱买时间的政策也不成功,朝鲜不仅没有崩溃,反而打出了大浦洞导弹。克林顿政府不得不重新面对朝鲜的现实,继而推出了以遏制为后盾的一揽子接触政策。

  克林顿对朝政策的调整为时已晚,再加上共和党把持的国会的顽强牵制,致使美朝关系正常化再次受阻。小布什执政后推行“鹰式接触”政策,目的是颠覆朝鲜政权,认为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美国的强硬政策致使两国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各个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尽管后来通过六方会谈签署了“9・19共同声明”,美国摘掉了朝鲜支持恐怖主义的帽子,但核问题不过是进一步退两步而已。

  奥巴马政府上台将近两年,美国对朝鲜采取战略忍耐政策,实际上是继承了前任的主要做法。与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中东和平问题相比,奥巴马不急于解决朝鲜问题。朝鲜二次核试验和“洲际导弹试验”不仅未能改变奥巴马的态度,反而促使美国进一步强化对朝制裁。美国深信,时间不在朝鲜一边。

  美半岛政策的本质“不变”

  从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来看,“变”贯穿于每一届政府,而从冷战到后冷战时代的变化则是一个跳跃。因为美国不再将朝鲜视为苏联和共产主义的代理人,韩国也不用扮演反苏、反共桥头堡的角色。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对朝威胁判断的变化,美国开始将韩美军事同盟打造成涵盖政治、经济、价值观的全面同盟,同盟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朝鲜半岛,而是提升到相关地区和全球层面。然而,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中的“变”仍然可以说只是不同政府在处理朝鲜半岛问题时采取的方法与手段上的调整,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本质或战略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首先,朝鲜半岛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未变。无论是在美苏对抗的冷战时代,还是中美竞争的后冷战时代,朝鲜半岛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一块垫脚石。美国通过驻韩美军的前沿存在,维持紧密的韩美同盟,阻止大国在朝鲜半岛扩张势力,进一步牵制新兴大国在亚洲的势力延伸。

  其次,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没有变。美国对朝政策60年首先追求的是维持朝鲜半岛的现状,其次才是推动有利于美国的半岛统一。现状不仅是指维持分裂状态,也是指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只有朝鲜半岛保持适度紧张,才能合理维持驻韩美军的存在。反过来说,一旦半岛局势紧张过度,美国也会采取缓和措施。

  再次,美国双重遏制的手段未变。正因“维持分裂和保持适度紧张”现状的需要,美国一直维持着双重遏制的态势。美国不仅需要遏制朝鲜武力挑衅或南下赤化统一,同时也防止韩国单方面改变朝鲜半岛的现状。当然,美国在不同的政府时期遏制的强度也有所不同。冷战时期,美国全面遏制朝鲜,全面控制韩国军队的指挥权;冷战后则边接触边遏制朝鲜,同时逐渐赋予韩军独立性。

  最后,美国对朝鲜政权的判断未变。美国一直认为朝鲜并未放弃威胁邻国的野心,没有放弃国家性质的犯罪,也没有放弃制造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认为,朝鲜威胁的根源在于其独裁体制。因此,在60多年的对朝政策中,美国一直在消极期待或积极推动朝鲜崩溃。

  从总体上来看,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也是美国与中国、韩国、日本等相关国家相互博弈,以及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产物。美国对朝政策的调整取决于这些博弈主体在多大程度上达成妥协,但核心因素仍然是美国与朝鲜两国首先如何妥协。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德国打破长期禁忌将首次举行有关希特勒的展览
下一篇:菲总统称不会因香港不满而修订人质事件报告(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