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在最需要的时刻来到莫斯科的――你们的警察正在充分地施展本事,把许多人都关到了监狱里。”正当美媒体热炒“俄罗斯间谍网大案”之际,俄总理普京6月29日晚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会见到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对于普京这句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表述,而克林顿支支吾吾地报以淡淡的微笑。
“说实话,大家不都在做同样的工作吗!”还没有等克林顿对前一句话做出实质反应,普京紧接着又若有所思、一语双关地说道。而当克林顿还没有参透普京这个“同样的工作”是指“派间谍”还是“抓间谍”之时,普京又调整语气说,“我希望这不会对两国关系最近取得的良好发展势头造成影响,所有珍视俄美关系的人都应该这样理解此事。”
就这样,克格勃出身并曾被派驻海外的普京在“三言两语”之中向克林顿谈起了美俄关系中眼下最棘手的问题――“美国接连抓获11名俄罗斯间谍”。细心人发现,与几年前发生的“间谍案”不大一样的是,白宫和克里姆林宫这次均表现出了以前并不多见“默契”,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间谍是间谍、重启是重启”,认为此事不应影响美俄关系的“重塑”大局。
对于俄罗斯的“大度和超脱”,美国似乎也“心领神会”。事发后,美国白宫发言人吉布斯称,该事件不会影响美俄改善关系。他透露,奥巴马上周接待梅德韦杰夫之前就已知此事,但奥巴马在会谈中并未提及这件事。美国官员还表示,虽然被捕的俄罗斯间谍团伙拥有世界级间谍所需的一切,但他们在长达10年的间谍生涯中未曾把什么实质性的秘密送回莫斯科。所以,美国当局不打算以“间谍罪”来指控这11人。
记者发现,“俄罗斯间谍案”被曝光后,俄罗斯高层官员对此也是“三缄其口”。除俄外长表示“美方没有对我们做出解释,我希望他们会做出解释”之外,绝大多数俄罗斯高官都不愿意对媒体谈及本人对此事的看法。近日,俄记者多次试图得到俄总统外事助理普里霍季科、俄总统新闻发言人纳塔利娅、俄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科萨乔夫等人对此事的深入评论,但均未成果。据知情者透露,俄罗斯高层似乎也想把这并不太愉快的一页尽早翻过去。
其实,情报工作在很多国家都是政治、军事、外交等工作的一种辅助,是体现本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手段。很多国家都派了情报人员在别国活动,这是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但何时抓间谍,抓后如何处理,是高调热炒还是低调冷处理,其中玄机值得玩味。虽然俄美高层都不想让这起“间谍案”给正在复苏之中的俄美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因素,虽然俄罗斯人没有把这笔帐记到奥巴马头上,但一向不愿意“吃哑巴亏”的俄罗斯人对于美国“鹰派”打出的这记直拳又会如何应对呢?人们尚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美俄关系如何应对这起“间谍案”,两国的“暗战”永远不会停止…… 主持人:现在马上连线资深评论员陈冰先生。陈先生,俄国的间谍团伙被起底,而且是发生在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刚刚会谈之后,这会不会影响俄美之间的关系呢?
陈冰:主持人好。从目前情况看,似乎不会对美俄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俄国外交部长说这个间谍指控没有根据,好像回到了冷战时期,但美俄都在极力消除对两国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个最明显的迹象是,俄国并没有采取以牙还牙的行动来反击,没有驱逐美国外交官。普京说,俄美两国取得的积极成果,不要被这件事给毁了。白宫发言人也说,这不会影响美国和俄国正在恢复的良好关系。倒是美国和俄国内部,可能会挑起内部怀疑。俄国分析家认为,在美俄关系好转之际突然间谍案,幕后推手是美国政府内的鹰派,要给奥巴马难堪,来阻止美俄关系好转,这是在挑拨离间美国政府;而美国媒体则意味深长地公布了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的“汉堡包会面”的照片,很像过去电影中两个大间谍的会面情景,之后一天,俄国间谍团伙就被破获了,这是隐形地挑拨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关系。
主持人:你常从一些新闻事件中看到一些新潮动,那么从美国破获俄罗斯间谍团伙,你从中看到的是什么?
陈冰:我看到的是21世纪的间谍新动向。我们把80后、90后的人叫新新人类,那么21世纪的间谍也可叫做“新新间谍”,与我们所熟悉的007和余则成,就是电影《潜伏》里的男主角,都不太一样。新新间谍与老间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是潜伏在对方的谍报系统、军事机构和政府部门,而是潜伏在社区、企业、甚至学术单位、文化机构。他们不像过去那样搞作战情报、军事动向,而是不露痕迹地搞关系,与重要人物接触,在聊天中获取一些重大政策的信息,比如搞清楚美国政府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伊朗核项目、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的真实立场和底线在哪里,或者是重要的商业情报。他们的间谍工具更先进,不仅有老间谍所用的接头、窃听、美女诱惑、把情报放在啤酒瓶内扔在指定地点,更会用先进的无线网络,把情报传送出去,或者以黑客的身份闯进对方的数据库。更隐蔽的做法是,可以把一个情报编写成新闻稿,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这很难让反间谍机构看出蛛丝马迹。还有,新新间谍不像过去那样是单独行动,而是一个网络。这次的俄国间谍团伙,有4对是夫妻,或者是假扮的夫妻,这个中国电影《潜伏》里的余则成和翠平相似,但他们是潜伏在社区,首先进行“美国化”的适应,等完全像美国人了,美国人也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了,才开始行动。这和中国破获的力拓间谍案也很相似。也就是说新新间谍更难被识破,更难引起注意,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虚拟空间,彼此间都不知道名字叫啥,住在哪里,但可以交换情报。
主持人:美俄和西方对间谍事件,好像见惯不惊,前些时候发生的以色列间谍团伙杀害哈马斯领导人的事,好像很快就平息了。
陈冰:世界上两个最古老的职业,一是妓女,二是间谍。间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我们熟悉的“特洛伊木马”就是早期的间谍,《圣经》中也有间谍故事。而对间谍理论作出最早归纳的是中国的孙子,指出间谍有5种,而这5种间谍现在都仍然存在。美国的间谍博物馆里,收藏着《孙子兵法》竹简,里面还有一个中国古代的著名情报案例,在一块刻有文字的木板上,写着一篇优美的祝酒辞,如果用另一块有漏洞的木板覆盖在它的上面,就显示出重要情报:“敌人将袭击国王,速派500王室卫队护驾”。这就是说,间谍活动自古就有,二战和冷战期间,间谍活动玩得比较有档次,而现在仍然是家常便饭,不仅利益对立的两国间要派间谍,就是盟国、友好国家之间也在互相刺探情报,以色列和美国之间够亲密,英国和美国有特殊关系,但彼此间还是有间谍的,2003年美国就破获了以色列的一个间谍网,把120多位以色列人驱逐出境。美俄之间,间谍活动更是不断,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75年到1997年,美国破获了120多期俄国间谍案。这就是说,间谍活动对美俄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主持人:有人也说现在的间谍活动有商业化趋势,是这样吗?
陈冰:有这种趋势,不仅商业情报是间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从事间谍活动也是为了钱,但为国家效力的因素依然存在。我举一个例子,2001年美国破获了二战以来最大的间谍案,主角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资深特工汉森。他是美国人,为了钱充当了27年的俄国间谍,包括暴露了美国安插在俄国军方和情报部门的高级间谍,有一位间谍在俄国已当上了将军。美国间谍挖出来被俄国枪毙10年后,汉森才被暴露,也是为了钱而重操旧业的。他从俄国哪儿一共得到140万美元的酬劳,而美国情报机关则花了300多万美元买到一份重要情报,证实了汉森是俄国间谍。有意思的是,俄国在使用汉森提供的情报,也在给他钱,但不知道汉森究竟是谁,就像是QQ上聊天的匿名过客一样。在俄国的间谍名单上没有汉森。汉森只给了一个假名字来领钱。
主持人:间谍商业化是美俄之间特有的现象,还是一个普遍现象?
陈冰: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再讲一个故事,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中情局美女特工把法国总理办公室的高级顾问,普拉尼奥尔拉下水,每次与他约会,美女特工就给他500美元的“口水费”,结果他给美国提供了法国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上的底牌。他被法国反间谍机构揭露后,是惶惶不得终日,没想到的是,法国让他当双料间谍。法国情报机关的策略是,不追究前科,不影响他的政治前途,照样可以领取美女特工给的500美元“口水费”,最后,他从中情局美女间谍口中套出了美国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的底牌,还端掉了潜伏在使馆的5名美国间谍头子。
主持人:俄国间谍团伙的破获,对中国人有什么警示作用?
陈冰:21世纪世纪的间谍活动,可谓无处不在,无空不入。我想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新间谍”,他们可能是你的邻居,也可能是你的同事,可能以学者身份出现,也可能以商业伙伴的形象出现,就是被发现了你都会惊讶,“他怎么会是间谍呢?”。全球化时代带给人更多的自由,同样也给间谍活动带来更大的空间。现在的间谍,不是非要从高官口中获得情报,而是从闲聊瞎掰中搜集政策信息,那些掌握重要经济信息和政策动向的官员和企业家,尤其要注意,你的身边是否有“潜伏”?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