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道格(Douglas Paal),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主席。2002-2006年,担任布什政府的“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 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科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策项目主任。目前在社科院担任访问学者。
【访谈动机】
今年2月,在《华盛顿邮报》一篇专栏文章中,美国权威经济评论家罗伯特・塞缪尔森曾用一段对中国的评论作为开头:“最近的事件说明,美国的政治、商业和学术精英彻底错判了中国。与中国的冲突成倍增加了。想一想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及其对贸易的影响、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的破裂、中国对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的不冷不热、中国在推动朝鲜放弃核武时的糟糕表现、美国对台军售、谷歌宁愿退出中国也不愿容忍审查制度的威胁。”
尽管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指摘由来已久,但最近这次显得尤为密集。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卜大年甚至认为,和以往中美关系紧张期间西方评论家既批评美国也批评中国不同,这次他们都把矛头一致指向中国。他在总结了近期英美大报文章的主流观点后得出结论认为,西方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实力与弱点、骄傲与担忧组成的混合体,难以捉摸且可能十分危险”。
引发美国乃至西方这一番不高兴的原因是什么?
包道格和沈大伟,两位美国专家做出了不尽相同的阐释,但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一个根本性诱因:中国没有按照西方设想的轨道行事。
【先驱语录】
★美中关系年内会更加棘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现阶段都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笼罩。
★西方人还会继续失望的,因为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或意图。
★大多数美国人宁愿不领导全球反恐战争,但天命使然,我们必须做我们应该做的。中国的天命也正在降临。
美中关系年内会更加棘手
《国际先驱导报》:近段时间以来中美关系的氛围比较微妙。2009年下半年奥巴马访华前后,两国媒体普遍比较乐观,甚至一些美媒觉得奥巴马对华太“温顺”了。然而,从2010年伊始,两国之间的摩擦接踵而来:对台军售、人民币汇率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你如何看待这种情势变化?
包道格:美国媒体之前对美中关系的描述是不确切的。实际上从去年初就可以预测到台湾、西藏、贸易及伊朗这一系列敏感的话题将会出现,中国也从正式及非正式的途径觉察到这些问题将会浮出水面。中美两国应该互相宽容和尊重来度过眼下这段艰难时期,进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5月份美中展开战略经济对话时,我相信媒体又会说出新故事,修正他们之前短视的那一套论调。
沈大伟:美中之间有时会发生摩擦、关系紧张,这倒也正常,因为这两个大国的利益、制度和价值观之间差异巨大。不过,目前美中之间的紧张状态还是令人忧心。从单个问题来说也许都是可控可处理的,但我担心这些矛盾综合起来会对两国关系构成侵蚀性效应。两国政府应当避免对单个问题做出过度反应,应当从长远战略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问:中美关系今年会不会更加棘手?为什么?
包:不久还会有一些令中国不愉快的情况出现,比如核态势评估报告、国防部关于中国军力的报告等。不过,今明两年也是美中高层合作的关键年。例如,美国热盼胡锦涛主席出席4月的核安全峰会。我可以肯定,他不会对美国在峰会上的表现失望。美中两国的众多部长议员将云集在战略经济对话框架内,协商解决争端。
沈:我认为美中关系年内会更加棘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现阶段都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笼罩。中国不接受来自外界的任何建议;而随着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11月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也在增长。中国觉得在对台军售和西藏问题上遭到奥巴马政府的背叛,而美国政府觉得中国没有遵守两国联合声明,在国际上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伙伴角色,比如在伊朗问题上即是如此。
对中国不高兴情绪正在集结
问:以美中在官方层面的摩擦为导火索,不少西方媒体记者及专家近来也频频批评中国。美国企业研究所近日发表文章称,西方精英的观点有把中国视为“傲慢”和“麻烦”的趋势。你认为西方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发生了这种改变吗?
沈:是的,在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西方世界,当下的的确确存在一种共识认为:中国越来越强硬、难缠、敏感甚至傲慢。这种看法从去年秋季开始集结,一直延伸到目前。西方对中国的这种看法使得近来这段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急剧恶化。
我在今年2月16日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虎年中国展露爪子》里曾经谈到:一些西方人认为这不过是中国这个苦恼的、想要挑战现状的崛起大国显示出了真实的面貌。而源自西方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予了中国新的信心。还有一种看法是中国官方为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所扰故而调动民族主义情绪来转移视线。
问:借用前段时间中国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著作,似乎现在美国对中国“不高兴”了,尤其是美国的精英界人士似乎有这样一种情绪,那么“不高兴”的原因何在?
包:美国人对经济形势和高失业率感到不高兴。由于中国与这些问题的关联,中国当然是美国不满的目标之一。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北京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帮助稳定了局面。现在既然中国的GDP已经恢复增长,中国就应当重新采用汇率浮动机制,以刺激国内消费和减少贸易摩擦。
沈:西方对中国有情绪原因很简单――美国和欧盟希望中国在国际管制及世界范围的议题上扮演更多的伙伴角色,但是中国还是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及思维。中国似乎并未准备好承担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角色,相反中国似乎只是感兴趣于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同时最低限度地做出国际承诺。同时,西方对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法律和人权状况等问题也有很多不满。这就是何以西方对中国“不高兴”。中国将来有可能达到西方的预期吗?我对此表示怀疑。中西方的摩擦未来或将更多。
中国让很多西方人失望了
问:你觉得这种情绪能缓解吗?会不会长期存在下去?
包:关注公众情绪是重要的,因为政府政策必须获得公众的支持。但是,情绪变化无常,利益却更为恒远。政府的正确选择应是优先考虑利益其次考虑情绪。尽管我们可以预计今年末中西之间会有更多贸易争端,但整体而言情绪性的东西或许还有可能好转。
沈:描述当下西方对中国情绪的最合适词汇是:“关注”、“怀疑”和“不安”。这并非简单的高兴不高兴、敌或友的问题,这种说法都过于简单。西方希望中国沿着某种轨道发展,但是中国决不愿意听命于西方的安排,这就导致了担忧和失望。中国越强大,在西方看来就越无法成为伙伴,也就越难以满足西方的期待。也许西方首先就不应该有自己的企盼――的确很多中国人这么认为,但是事实是,西方人就是怀着这种意图,并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耗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想安排中国的国内国际发展道路。中国现在让很多西方人失望了。西方人还会继续失望的,因为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或意图。
中西方都需要努力推动理解
问:中国人往往认为西方世界还不习惯于中国崛起。但西方认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中国崛起,认为崛起的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可问题是,一旦中国在世界上更活跃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又将泛起。你怎么看这种矛盾?
包:这是中西方之间必然的博弈过程。有些国际事务可能是中国乐意为之的,但也有一些难题是中国不愿意承受的。相信我,大多数美国人宁愿不领导全球反恐战争,但天命使然,我们必须做我们应该做的。中国的天命也正在降临。
沈:这完全取决于中国在国际上如何显示他的力量和作为。如果中国和西方一起手挽手应对全球威胁,那么西方将不再忧虑。但是如果中国在一些诸如伊朗、朝鲜、缅甸或苏丹等问题上不像西方认为的那样“起到助力”,那么中西方无论在认知还是政策层面上都还将不断出问题。
问:中美关系如何才能良性发展?西方和中国如何才能相互理解地更多些?
包:如果中国能够对常驻中国的外国记者少些疑虑,情况可能会好些。怀疑容易导致怨恨,怨恨容易激发批评。外国商业公司也越来越感到在华不受欢迎,中国应当意识到这会反过来伤害中国的海外企业。中国投资者应当学会适应西方的规则,同样外国投资者在华也是一样。西方则需要更密切关注中国的真实情况,西方媒体应当以更平衡的视角来呈现中国。
沈:我认为美中在现阶段应该着重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应举行高层级的持续对话,其次开展更深入的民间外交。西方绝对需要提升对中国的认知,尤其是西方媒体。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特别肤浅和贫乏。但中国目前的透明度也不高。西方和中国都需要努力以推动相互理解的深化。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