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打遏金融业,是香港难得的机遇。
中评社香港1月25日电(记者 黄晓南分析报道)金融海啸后,西方民众都将矛头直指金融业,斥其贪婪惹祸,本来是天之骄子的银行家几成过街老鼠。
自由派的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后,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加强规管金融业措施,就是针对上述情况,平息民愤,并务求扭转金融业过去卅年来反客为主、凌驾各行业的趋势,让它回归本份的位置,不再只手遮天。日前向金融巨企开征千亿美元特别税(为了回馈政府在金融海啸期间出手打救),以及限制高盛等证券商坐盘交易(即券商今后只可为客户投资,不准亲自参与炒卖),是至今最大杀伤力的两招;加上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的巴赛尔协定II,业界评估,在未来七年内,会削弱银行和券商整体盈利百分之四十以上。
一般认为,奥巴马此举有双重目的,一来固然是为了严控金融风险,防止类似次贷的危机再发生;但更为急切的原因,实为了应付近日民望低迷,内政不振,医改遇挫,票仓麻省的议席竟被共和党夺走,因此不得不出招,既满足民主党选民,也给阻挠医改的共和党一记回马枪。
对于美国的新措施,英国和欧盟已表示欢迎,定必跟随行动。块版盈利遭削,首当其冲当然是渴求丰厚花红的华尔街金融从业员;在伦敦金融城,危机意识也开始泛滥,《经济学人》等刊物甚至推出“如何打救伦敦?”的专题,有人提议要重振英国的制造业。
欧美金融业财力深厚,在政界拥庞大人脉,不会长期乖乖捱打,但金融海啸后民愤未息,多国政坛都由自由派当道,打遏金融大鳄的趋势,短期难以逆转,纽约和伦敦可能要过几年紧日子。但纽伦之危,也可以是其他地方之机,最有条件把握这个机遇的金融中心,或许就是香港:
首先,欧美金融业的整体盈利在未来几年势将大幅下降,意味着高度依赖花红的金融从业员收入大不如前,大批人材将向外寻求机遇。
尽管西方人才外流,但香港凭什么吸引他们?无他,皆因当今世界最大的商机,就在中国。西方经济痼疾非仅眼前的金融危机,还在于市场饱和、发展滞缓的老大难,相反香港背靠庞大腹地,尤其中国中西部仍有大量待高速建设的地区,将来的集资融资活动定必频繁而巨大,对于海外金融专才,不单是宝贵的经验,更重要是丰厚的薪酬回报。
中国除了有市场,同时也坐拥巨额储蓄,从前喜欢赴英美融资的俄罗斯、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企业,面对欧美金融业收缩,也极可能转投东方市场,这也是香港提升金融产业多元化的重大商机。
与正在迎头赶上的上海相比,香港现在已是国际金融中心,与西方既有的金融制度完全接轨,虽然这制度被发现有不少疵漏,但这也带出香港最重要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属于现有西方金融体制的一员,熟识一切规则,同时又身为中国国内的国际金融中心,面对待开发的广大处女地,因此拥有无可比拟的条件,可以对现有的金融业运行规则作出新的诠释和改进,使之更为安全而高效,同时也贴身适用于中国市场,届时,香港和内地的经济都会大大获益,达致双赢。日后金融世界的话语权,也不再尽看欧美,而必须问道东方。
然而,西方的金融业低潮期料不会持续太久,港府及有关机构必须灵活迅速作出应对,勿让这机遇溜走。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