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 并非有意妖魔化

www.sinoca.com 2009-04-28  凤凰网


“中国妈妈”(Chinese Mom)成了美国校园贬义词!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以别人为标杆,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

因此,“中国妈妈”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

在美国学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不少妈妈对此感到委屈,认为“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有家长反省,认为潜意识里的溺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长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句名言就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因为童年影响一生。

美国人将“中国妈妈”当成贬义词,并非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示。在西方家庭,孩子说自己喜欢做面包,长大了要做个面包师,父母是高兴的、鼓励的;如果换作中国家庭,父母要是听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个“厨子”,大抵会一脸不高兴,认为孩子“没出息”,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可能抡起巴掌掴过去。

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没希望。溺爱、攀比、模子化,把我们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个“身材”、同一张“面孔”。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生态当然要多样性,“因材施教”就是这个基本道理。而且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性,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仍未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和阴魂。家庭教育则是跟着学校教育走的,同样也属于“计划教育”,根本无法培养个性人士、尖端人才。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识多学一点少学一点,并不是第一位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顾不及品格品德那码子事。在“攀比教育”中,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嫉妒心中的兽性。某地就曾发生过邻居两位学生一个杀伤另一个的悲剧,起因仅仅是由于两位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被家长比来比去,你第一还是我第一,于是一个就去把另一个“干掉”了。

管得太多太死,不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任何自我发挥的余地,甚至可能比责骂、羞辱孩子效果更坏。中国的家教,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标给你定好了,道路给你找好了,等等,等等。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简直是做梦。中国妈妈和中国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是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自由”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门既科学又艺术的教育孩子的学问。这其中,最需要“无为而教”的那种洒脱。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香港移民美国奇遇 花千元购圆明园狗首欲送回国
下一篇:猪流感溯源:墨西哥肮脏养猪场 猪粪多得发电(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