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张小龙今天现身“微信公开课”,以8000字的演讲成为了今天的朋友圈焦点。
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微信,让这位产品经理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47岁张小龙的正式头衔是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他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屌丝”程序员的超级逆袭。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演讲
1997年,“码农”张小龙靠一己之力写了Foxmail。有人将这款邮件客户端列入“十大国产软件”。但电邮软件是免费的,当时连《人民日报》都为程序员张小龙的生计感到担忧。
200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了一篇署名“魏然”的时评,题目为《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文章认为:张小龙“只是个悲剧人物”。
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
魏然
我的电脑屏幕上有一个火红色如狐狸尾巴的图标,那是FOXMAIL——一种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的标志。我每天都要点开它一两次,收发稿件、联系作者,已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与我同样的还有很多人,据粗略估算居然有100多万,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从用户数量上来说,中国人写的软件中,FOXMAIL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使用FOXMAIL不用付钱,因为它是免费软件。在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网上软件下载站点上,你都能找到FOXMAIL。
FOXMAIL有这么多忠实用户,并不是因为它不要钱。应该说,目前几乎所有的邮件软件都是免费的。我想,占用资源少、使用灵活方便,应该是它受欢迎的原因。
知道FOXMAIL的人很多,可知道作者张小龙的人很少。在北京见到张小龙时,他正处于失业状态。这是一个不善言辞的年轻人,也许他的思想和冲动,都通过键盘,融进一行行外人看起来枯燥无味的程序之中。
最初创作FOXMAIL的冲动,来源于一个程序员怀才不遇的惆怅。他想通过写一个好的软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从1997年至今,FOXMAIL已更新了三个版本,知名度越来越高。但这并没有给张小龙本人带来任何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好处。去年起,他离开了广州一家开发文档管理软件的公司,成为一个“自由软件写作者”,说白了,就是一个无业游民,靠临时给别人写程序为生。正如一篇题为“懒散的 FOXMAIL”的文章所说的,张小龙承认自己是一个懒散的人,他只喜欢天马行空的生活,不愿意呆在一个大公司中,为一个软件数以千万行计的程序写其中的若干行。
然而,FOXMAIL带给张小龙的,只有不堪重负的感觉。当初写软件,对他是一种挑战。但当软件写成,需要一点一点完善时,他已失去了兴趣。他觉得,这是商业软件才会做的事。
像张小龙这样的热衷于写免费软件的人还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像他一样是饿着肚子写。“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许再过半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干脆去美国算了,”张小龙这么说。
张小龙的朋友都觉得他可怜,认为这位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张小龙目前的状况,是中国免费软件的一个缩影。
《人民日报》 (2000年03月26日第4版)
有意思的是,就在《人民日报》为张小龙感到悲哀后不到一个月,2000年4月18日,Foxmail以1200万元被“博大国际互联网公司”收购,张小龙还被任命为博大公司的首席技术官。5年之后,Foxmail被腾讯收购,张小龙和他的团队也一并入驻。
从Foxmail到QQ邮箱,从漂流瓶到微信朋友圈,张小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DT财经(ID:DTcaijing)截取了张小龙30年的10个片段。
“我们之中最早学习C语言的”
1987年,18岁的张小龙从湖南考入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电信系。
“他是我们之中最早学习C语言的人,当时C语言还刚刚诞生。”张小龙的同学张惕远回忆,除了软件之外,张小龙对硬件也很在行,曾花大价钱买了一本香港出版的《无线电技术》,和同学们一起做电子线路测试,并参加多个比赛。“如果他后来没有做软件,而从事硬件的话,也会很厉害”。
张小龙的另一名同学回忆:
九一年本科毕业后我考取了中山大学,他继续在华中工读研究生。这时,他对程序开发产生了浓厚兴趣。九三年我回华中工调研时,他正在用C++实现自己的窗口菜单库,那时他在OOP方法、程序组织、数据结构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在中大磋砣三年,除了攻了一下英语,为导师争评教授凑了几篇论文外,无论写程序还是下围棋,都没啥长进。
同学们忙着兼职赚点钱,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那点小钱赚不赚都无所谓,那些赚小钱的程序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其中的所谓经验在工作后的很短时间里就可获得,倒把许多可以系统训练一下自己的时间浪费掉了。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