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
先民们吃上了水煮蚬
木头+泥巴
造出50平方米圆形“豪宅”
在一片树林间,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先民们居住的房子。尽管只发掘了房子的一部分,但根据发掘情况来推测,6000年前,先民们居住的是圆形房屋,大约有50平方米,在当时已经算得上“豪宅”了。
现场,甘恢元介绍说,他们在地上找到了红烧土和柱栋痕迹,其中的一个柱洞看起来很大、很清晰,而且还有植物茎秆的痕迹。“从现有的考古情况来看,可以确定,当时先民们采用了一种木骨泥墙的方法来制造房子:先用柱子搭起房子的框架,然后用树枝编织成墙,在上面抹上厚泥巴,然后火烧,使墙面和地面变得干燥坚强,最后再苫上草顶。”
那么,“豪宅”是否已经有了功能划分?比如哪里是洗手间,哪里是厨房。
甘恢元说,从现有的考古发掘来看,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功能划分。而且,这么大的房子,是居住一家人还是一个大家族,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
寿命
当时的成年人也就活三四十岁
在住宅区不远处,是墓葬区。考古人员先后发掘了37座墓。这些墓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奢华,他们都直接被放在墓穴中,都是单人葬,有的侧着、有的仰面躺着、有的趴着。在清理古墓的时候,考古人员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墓葬太密集,其中一个墓坑中,出现了7个墓的叠加,清理一个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旁边的墓葬,清理下层墓葬就意味着要破坏上层的墓葬……尽管6000年过去了,先民们的骨骼还在。其中一座标号为M24的古墓里,是一具有些发绿的瘦小骨骼,身体侧着,头还不自然地扭向了后方。“这是一个孩子,从他的骨龄可以看出来。”专家说。
考古人员介绍,6000年前,地广人稀,野兽凶猛,尽管人们已经过上了打渔、纺织的温馨生活,但难免受到兽类的袭击、病痛的折磨。“因为生活水平低,而且没有医疗条件,当时的人普遍短寿,根据骨骼测定,当时的成年人一般只能活到三四十岁。而未成年人因为抵抗力差,夭折也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出现过一半是未成年人的墓地。”如果,先民们生病受伤了,有没有药呢?甘恢元介绍说,目前,秦堂山遗址没有发现中草药遗存。
文明
发掘的文物说明已出现贫富分化
长江文明起源是什么样子的?大概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分化?林留根说,或许在秦堂山遗址可以找到答案。
考古人员在11号墓和紧挨着的13号墓中,发现了玉器随葬品。其中11号墓,出土了一枚圆润通透的玉玦,而13号墓中出土了玉璜。另外,其它古墓中还发现了玉管、陶钺等文物。
“在先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玉是最顶级的奢侈品,拥有一块挂在耳朵上的玉玦,或是挂在脖子上的玉管和玉璜,绝对可以傲视众人。”专家说,玉玦是半透明的石英类石料,就是切开一个小口的玉环。而玉璜则是半弧形,两端有小孔,可以穿绳系挂。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原主任宋建介绍说,玉璜两半完全对称,上面的花纹可以无缝对接,这表明它不是意外断裂后再重新加工的,而是一种有意的制作。玉璜制作时,先民们在它的中部开槽、打孔,然后从中间将玉璜切断,这样一件玉璜就变成了两件,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破镜重圆”。玉璜,在远古时代常作信物,代表着某种约定,用途远远比定情更多。
陶钺则让林留根解读出了更多的信息。他说,钺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这件陶钺的出现意义非凡,这说明,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安平认为,从秦堂山遗址考古来看,当时就已出现社会分化,有了穷富之分、权力之分等等。
链接
马家浜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市乍浦镇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