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猿类受到神秘石板的启迪突然开始学会使用工具,从而走上向人类进化路程的瞬间
约5亿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大量的较高等生物以及物种多样性,我们称其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过为何突然出现这样一段时期也曾让很多进化论学者非常困惑,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虽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寒武纪以后,地球上的生命大幅增强了自己的捕猎和求偶能力是确信无疑的,这与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时代有些相似——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大幅丰富机器人种类和能力,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机器人大爆发”的时代。
云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将促使机器人得到“爆炸式”的发展
发展机器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计算,数据存储以及通信等方面的技术正以指数级别的速度在发展,最新发展出来的“云机器人”和“深度学习”两样分支可能让机器人的种类和能力得到“爆炸式”的发展。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James Kuffner教授在2010年提出了“云机器人”的概念,云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学术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互联网与云计算,帮助机器人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解决单个机器自我学习的局限性。有人将其比喻成“今天的智能手机像婴儿一样躺在人类的手里,但它已经拥有自己的眼睛,嘴巴,耳朵,相信不久的未来,它会进化出自己的嗅觉,可以自主操控的手臂,可以奔跑的腿。”
苹果的SIRI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Siri的学术化全称为“个人自动智能助理”(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Assistant),可以将Siri理解为一位低智商的生活秘书(和人类的智能比),它采用了Nuance公司的语音识别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语义理解和用户意图识别能力,可以聊天解闷,更主要的功能是帮助办理一定的事务,比如预订餐厅、预订出租车、搜索精确答案、查询天气等。
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使机器人在海量数据下更快更精准的学习内容。传统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是通过标记数据进行有监督学习,随着其所需处理数据量的增大,外界对其的支持和帮助也就更大,而且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这种传统算法,越来越多的数据将成为负担,也更容易达到极限或产生错误结果。
但深度学习是从未经标记的数据展开学习,这更接近人脑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训练之后自行掌握概念。而且输出结果会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大而更加准确。这将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效率。同时,深度学习在加速回归定律的指引下会使得进化过程中产物(输出结果)获得指数级增长,当深度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向它聚合,使其发展更为迅速。
例如Google 已经在其自动驾驶汽车上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据 Google 研究员 Jeff Dean 表示,除了自动驾驶汽车以外,Google公司目前在数十个服务上都使用了这项技术。
可以想象,一旦有一天这些基于云网络的机器人可以比我们人类看的听得更多,看得更远,它们将取代人类去完成大量的工作。在过去的500年里,人类越来越相信可以依靠科技来提升自我能力,而且这不只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在历史上经过了反复的证明。在科技的帮助下,人类能够进行工业革命,可以探索太空,破译基因密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信息和人连接在一起,未来甚至还可以创造出智力能够比肩甚至超越人类的新物种。
事实上,如今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在部分原本属于脑力劳动的领域开始取代人类,普通的计算不说,例如已经出现了可以自动撰写新闻报道的机器编辑,可以提供理财投资建议的虚拟分析师,甚至可以处理一些简单案件的律师机器人。
未来人类需要担忧自身价值吗?
不过,很多人已经开始担心到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的那一天,不但整个劳动交换工资的体系会分崩离析,人类从事工作还有意义也将消失,人类的种族甚至可能出现危机,这样的论点甚至已经存在上百年之久,这里就不在赘述,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最新的有趣观点——个人偏好价值论。
在“前机械化时代”里,人类天生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身体——可以制作有价值的物品或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降低了重复性劳动的价值,所以人类体力的价值下降,但是人类大脑内在的智力价值得到增加。
设想一下,如果未来大脑的价值也被别的事物所超过,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天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呢?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项目经理Gill A. Pratt博士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到那时人类另一项天生的“财富”价值便会显现出来——个人偏好。
什么?个人偏好也有价值?也许很多人难以理解,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已经在利用我们的偏好在赚钱。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便是搜索工具,包括邮箱、地图等一系列免费服务,尽管没有直接收费但他们通过收集用户的信息,将用户进行分类,然后可以将特定的广告展现给特定目标的用户群体,这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套取个人信息价值的商业模式。
在未来机器人化的经济模式下,人们的体力和智力的价值将下降,但各种各样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及偏好的价值将相对凸显。
既然人们不会轻易的交出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以可以想象未来互联网公司将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这些企业将会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作出补偿。
已经受到冲击的制造业
如今已经成型的计划或概念里,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或者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依赖的人工智能技术都还尚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的机器人暂只能替代人的很少一部分机械劳动,而且缺乏通用性,例如扫地的就不能抹桌子。
而且相对现在市场对机器人的主流需求,智能暂时还不是最迫切的。这也体现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优势(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是个“干活”的好手)和不足(但很“笨”,老得让人教)。所以,脑力劳动者暂时还不必过于担心,不过体力劳动者受到的冲击将越来越明显。
例如中国包括佛山在内的“世界工厂”珠三角,在招工越来越难的情况下,正经历大规模的智能制造升级,让机器人更多地承担流水线上繁重、枯燥的劳动。
例如美的的中央空调车间,一台约三米高的码垛机器人正在按程序把成品从生产线上取下并整齐地堆放在一旁,而堆到一定程度就有小型运输机器人过来把货物运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车间一共有25台这样的小型运输机器人,每台至少可以替代一个工人,另外,还有8台机器手。为此,车间一共投入了1700多万。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整个美的集团已经累计使用800台的机器人,截至2014年美的集团自动化投资累计投入20多亿元,效率提升15%以上。该公司计划2015-2017年新增机器人1700台,后期每年以30%左右的增幅投入机器人。
还例如佛山某陶瓷企业在喷釉工序上,原来需要10个喷釉工人,每人月工资6000-7000元,一年工厂要支付77万元;而用机器人之后,只需要两个工人,人工费用每年可节省60余万元。
更重要的是,用了机器人之后,由于精度大大提高,工厂的釉料损失每年可以节省约50万,废品率由原来的5%左右降低到1%,单这一项,每年就可以节省近600万。
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ABB集团中国总裁顾纯元曾表示,中国当前“机器换人”浪潮中,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机器人来改变工艺生产流程。“否则企业会发现用了几年之后,招工问题是解决了,但如果不解决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产品仍然没有竞争力。如果是简单的机器换人,那世界上这个任务早就完成了。”
文 / 江金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