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范围不断缩小
“野象肇事近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频次越来越高。人象之间为何频频发生冲突呢?”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明勇说,“近年,野生亚洲象活动区域内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导致亚洲象栖息地急剧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化’‘孤岛化’,无法满足其生存需求,野象不得不进入人类生活区域活动觅食,人象生存空间存在重叠,发生冲突便成为一种必然。”
相关研究表明,野生亚洲象需要极大的活动空间以满足生存需求。亚洲象属草食性动物,以芭蕉、竹笋、嫩叶等为主食,但亚洲象消化系统简单,对食物的利用效率很低,一头成年亚洲象每天需采食植物近300公斤,一个夏季至少需要约4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才能满足其生存所需。
据研究,野生亚洲象生存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公里,西双版纳州1964年的人口密度为19人/平方公里,处于亚洲象承受范围之内。但到2011年,人口密度增至约57人/平方公里,野象不得不退守到人迹稀少的几个自然保护区内生存。
据陈明勇介绍,野象曾长期在西双版纳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间穿梭觅食,但近年自然保护区之间土地被大量开垦,村民修建房屋,种植橡胶、茶树,政府修建公路等。野象被隔离在数个“生态孤岛”上,不能在各个自然保护片区之间自由迁徙觅食。
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片区为例,据调查,目前约有60头野象在该区域内活动,按照每头野象需要40平方公里森林面积计算,60头野象一个夏季需要2400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才能较好生存,但尚勇子保护片区总面积仅305平方公里,与野象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食物不足促使野象不得不冒险走出自然保护区,进入人类的生存区域寻觅食物,采食村民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进而引发了人象之间的矛盾冲突。”陈明勇说。
缓解“人象冲突”的措施
专家认为,人象冲突不断升级,对当地村民造成严重人身财产损失,也使得对亚洲象的保护不容乐观。他们建议,尽快推动野生亚洲象保护廊道与食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野象肇事赔偿机制,并加大对亚洲象的科研及科普投入。
一是加快建设野生亚洲象保护廊道。陈明勇认为,建设保护廊道是破解人象冲突的关键,在野象迁徙经过的区域建设保护廊道,打通野象破碎化的生存片区,既可以降低人象生存空间重叠度,减少冲突的发生,也可让野象在自然保护区之间自由迁徙,解决野象食源问题,促进象群之间交流。通过政府补偿及旅游开发等方式,廊道内搬出的村民也可从中获得收益。
二是加强野生亚洲象食源基地建设。建设亚洲象食源基地,种植野生植物及粮食作物,可以有效缓解当前野生亚洲象的食物短缺问题。
食源基地建设成本较高,没有专项资金支持难以为继,从长远来看,更应着力于自然保护区内芭蕉、竹类等野生植物食源的恢复。
三是完善野象肇事赔偿机制。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可以有效降低野生动物肇事给居民造成的损失。据了解,云南省财政今年已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统一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
专家建议,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赔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及时核损清算、提高补偿力度、及时兑现赔款等。
四是加大对亚洲象科研及科普的投入。亚洲象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印度等国家相比,我国学者对亚洲象的研究还有所欠缺,科研经费也不足。赵晓东建议,我国应加大对亚洲象科研的投入,并积极开展亚洲象防范知识的科普宣传。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