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旧金山当地时间1月30日下午,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一场思想盛宴在此进行。从人工智能到深度学习,从数字化生物医学到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物理学,从苹果到小米……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还是机器人。摆在人类面前的事实是:机器人正在学会独立思考,机器人会造出新的机器人。
澎湃新闻记者在硅谷现场,整理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以及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等科技大佬对机器人的六句最新判断。
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
1、“未来有一天,你的孙女一定会不解地问:以前你跟你的微波炉说话,他都不理你,这是不是太没礼貌了?”——吴恩达
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2014年5月加盟百度。
吴恩达说,结合大数据,新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越来越好,我们可以第一次在未来人工智能虚拟圈里完成整个循环。
如今,人们沟通已经从文字转向图像和语音,未来这方面将有很大机会。百度为此正在经历改变。吴恩达认为,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给百度带来了新的机会。
7 年前,吴恩达要求他的学生写一个识别咖啡杯的程序,但那时却无法实现,而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为什么深度学习,也就是神经元网络如今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吴恩达表示,这是因为我们建立了有效的深度学习的算法,改变了整个人工智能的方法。
吴恩达以火箭为例:火箭之所以能够起飞,是因为有很大的引擎和足够的燃料,而神经元网络就是机器深度学习的引擎,社会数字化形成的大数据则是燃料,目前这两者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据吴恩达介绍,2010年,神经元网络有1000万个连接点,随后发展到用1000个服务器实现10亿个连接点,百度则用3个超级电脑替换掉了1000个服务器,再后来是用16服务器实现100亿个连接点,目前已可以实现1000亿个连接点。现在的神经元网络就像是给人类大脑画了一幅简单的漫画,但它的进展却是摩尔级的,它正使得机器的视觉和听觉能力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便是深度学习能力的起飞。
吴恩达称,目前具备神经元网络的机器已在视觉领域的医学影像、图片识别、百度眼镜中得以应用。
吴恩达说,未来语音识别会对我们的技术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方面,中国其实领先于美国和其他国家很多,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方面。语音识别能力的提升,将促使我们围绕语音界面来重新设计移动产品,从而推动物联网的革命,比如汽车、家用设备(TV、冰箱等)、可穿戴设备等均可使用语音作为人与机器的沟通交互界面。
康奈尔大学创意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2、“不要去设计机器人,而是培养机器人。”——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
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3D打印和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专家。
能够生存的不是最强的物种,而是最能适应和改变的物种。因此,胡迪·利普森从两年前决定,不要去设计机器人,而是培养机器人,即把很多机器人的部件放到模拟器中去,让它进行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突变,培养它,让其成为机器人。
机器人领域过去有一个禁语:conscious(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来自于独特的人类大脑生理结构,即有一个低级大脑和一个高级大脑,再加上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当低级大脑先做出决策后,高级大脑负责监督它,然后做出决策,这即是反馈的一部分。
根据这一机理,胡迪·利普森在机器人里面设计了类似的装置:一个低级控制器,一个高级控制器,一个反馈机制,当然还有一个庞大的神经元网络。
有了这些之后,机器开始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所谓自我意识(Emergent selfmodel),即科学家们事先没有编程,它自己也没有图像,全靠自我调节。
胡迪·利普森现场播放了一段机器人自我调整的视频。用零部件搭建的有四条腿(每条腿有两个发动机)的机器人,它不知道周围的环境,不一定能走。其中一组行动,做了16次试验,通过4天的自身努力,它自己给自己建立了图像,腿动起来了,真的学会走了。而当科学家们把它一条腿切断(意味着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只剩下三条腿的这个机器人又经过一番挣扎(自我调整),又慢慢建立了自我的图像,站起来了,能走动了。
“Why now?”为什么是现在,才讨论机器人的自我意识?胡迪·利普森说,因为现在有两个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一是3D打印技术的成熟,由于3D打印的特点,未来机器人不会由零部件构成,而是由原材料直接构成。未来机器人在组织结构上更加有活性;另一方面,是深度学习的发展,源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研究。这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巨大突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