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首先,阿里巴巴将不同业务能力和背景的人纳入到合伙人体系里。其次,代际之间有传承。
在阿里巴巴合伙人里,根据加入公司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创始人、空降兵两大类。按照能力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管理型人才、业务骨干。在这几种划分当中,以马云、蔡崇信为代表的60后跟以彭蕾、程立、姜鹏为代表的70后实现了一种传承。前者可以在公司战略、未来布局方面有更多经验,而后者则在技术、业务方面有更强能力,更理解阿里巴巴所面向的用户。
最后,在“最年轻”和“年轻”之间选择“年轻”。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当中,80后、85后高管的任命往往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与硅谷创业公司不同的是,对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来说,理解线上、线下的商业环境,理解公司技术架构的历史和演进思路,其重要性要胜过单纯的创业激情、年轻活力。
因此在阿里巴巴规定,其合伙人必须在公司工作满五年以上。这一点让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变化和管理层人员的成长速度之间保持了一个平衡,也让阿里巴巴合伙人有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年龄结构。
高管里的“程序员”超过20%
“程序员”往上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在阿里巴巴,他们可以朝着合伙人努力。
在合伙人名单中,程立、刘振飞、王坚、姜鹏和吴泳铭、张建锋都是“技术派”出身,占到大名单的超过五分之一。在他们当中,吴泳铭是十八罗汉之一,属于创始团队,其他人则在不同阶段加入公司,他们的故事也印证着阿里巴巴技术发展的历史。
2005年,博士还没毕业的程立就已经开始了在阿里巴巴的实习,他加入的支付宝,正面临巨大交易量给系统带来的压力,而现在,仅2013年“双十一”当天的交易额,就高达362亿,其中通过支付宝进行的交易达到了1.88亿笔。
刘振飞2006年加入阿里巴巴,负责其阿里最为基础的一个平台:技术保障部。在过去几年,每次“双十一刘振飞都会跟COO张勇打赌:巨大的交易量会不会把天猫冲垮。但他从来没有输过。
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从2008年开始着手的阿里云平台,提高了阿里巴巴的运算能力和效率,在过去几年,它的负责人是刘振飞从微软“挖”来的他曾经的老板:阿里巴巴CTO王坚。
从大约2008、2009年开始,快速的业务成长、海量交易已经让阿里巴巴意识到改进技术平台的必要性,无论从稳定性、效率还是成本方面。这包括搭建自有的云计算平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业务当中,将IBM、Oracle、EMC等公司的设备和系统换成阿里巴巴自有的系统等等。
现在,王坚转而负责更为宏观的技术战略问题,另几位合伙人,包括姜鹏(三丰)等等则负责这个庞大公司的基础设施。他们都加入阿里巴巴在十年以上,亲身经历了这个中国最庞大的IT系统的建立和改善。
从1999年成立到现在,阿里巴巴开始从一家“销售公司”转变为“技术公司”。它需要依靠技术革新和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还需要在一些面向未来的技术上做长期投资,这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