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立项完成后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进行探月工程的长远规划的?
欧阳自远:1995年,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提出,要我们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中国的月球探测工作,我们提出进行“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紧张工作,向中国科学院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研究报告。我们规划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逐步建设月球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能源、资源与特殊环境。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划分为三期,即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取样返回。
羊城晚报:“万事开头难”,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展开探月工程的具体实践的?
欧阳自远:1998年 国家要求我们具体设计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近3年的工作,先后向国家提交了《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研制总要求》、《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等报告。在此基础上,国防科工委组织全国各领域专家,由孙家栋和我负责编写向国家申报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2004年1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
登月
月球将提供终极能源
羊城晚报:“嫦娥三号”登月的科研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嫦娥三号”团队此次的表现?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落月,我国首次自主开展月面就位科学探测。通过这些探测,将使我国获得第一手的现场科学探测数据和资料,促进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空间天文学等的创新和发展,进而将带动更多的基础学科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嫦娥三号”团队是中国航天梦的践行者,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软着陆地外天体和巡视勘察的奇迹,在国际上首次实施着陆器与月球车的联合探测,实现在月球上巡天、观地、测月的科学探测任务,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软着陆月球的国家,而且开启了许多国际上从未有过的科学探测研究。
羊城晚报:“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让我们距离月球资源的利用又近了一步,将来月球上哪些能源会为人类所用?
欧阳自远:月球有两种能源,一是太阳能,另一种受启发于太阳,即受控核聚变发电,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要共建一个国际热核反应堆,推进受控核聚变发电的关键技术的进展。大概30到50年以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商业化也许能逐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原料是氘和氚,有科学家建议能否不用具有放射性的氚,用另外一个稳定的同位素氦-3替代。嫦娥一号已经探明,全月球的月壤层中氦-3含量的分布与资源量,至少有100多万吨氦 -3。假如受控核聚变发电能够商业化,可以满足为全人类至少一万年的能源需求,而且将是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廉价的受控核聚变的能源原料。有关氦-3 的提取、分离、富集与运输的制备技术方案有多种,只能是在受控核聚变商业化条件成熟后才有应用价值。
羊城晚报:对于我国未来的载人登月您有怎样的期待?
欧阳自远:虽然我可能看不到中国人登上月球,但我要尽量让后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更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