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
车身大点儿的叫“汽马车”
当然,新中国成立前,汽车还是稀罕物,路上跑的最多的是马车。说是马车,其实是骡子拉的车。一辆车用两到三头骡子,中间一头叫辕骡,最能负重;前面两个叫梢骡,起辅助作用。
大点儿的车身长一丈二尺五,宽三尺四寸,两边的胶皮轮子像个大磨盘,老郑州人叫这样的马车为“汽马车”。位于现在的大学路中原路交叉口的兑周村,是郑州最早被城市化的城中村。只几年时间,这个100多户的村庄就有了40多辆马车。
1955 年合作化高潮到来,马车连带着“车把式”一起入社,成为组织成员。那时,在郑州东西方向仅有的“两条半路”—金水路、陇海路、二道街上,马车“成群结队”,前有红旗引路,辕骡身上系着铃铛,送公粮、运肥料、拉木料,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60岁的老交警郑春平,1971年上岗,他说,直到1973年郑州不允许牲口车上路,马车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摩托车
从“稀罕”到全城禁摩
现在,让郑春平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到郑州交警支队后见到的两辆摩托车。
“1975年,支队里没有一辆汽车,只有两辆两轮摩托车。”郑春平回忆,当时,摩托车在郑州极少见,只有交警支队、邮政局有少数的两轮摩托车。郑春平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交警支队从废品堆里扒出零件拼装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摩托少,处理事故只能骑自行车过去。”
随着经济发展,摩托车渐渐成了“大路货”。到1997年5月1日,郑州市区光在车管所登记在册的摩托车,就有11.5万辆。
但从此之后,郑州市区范围内停止再给新的摩托车上牌照。在全国刮起“禁摩风”后,2007年,郑州正式下发“禁摩令”:从2007年11月15日起,除邮政、电信、公安部门等公务需要使用的摩托车之外,郑州主城区禁止摩托车上路行驶。
公交车
50多年前车上就很挤
1954年1月,郑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1954年2月1日,当郑州历史上第一位公交司机周祥师傅驾驶着第一辆公交车从二七广场始发站开出时,全市人民欢呼雀跃,郑州结束了出行靠黄包车、独轮车的历史。
资料记载,当时的1路公交车是从二七广场到郑州国棉一厂。据说,第一辆公交车能载客31人,车是中型货车改造成的。
郑春平说,“到1959年,郑州才有9条公交线路,公交车上很挤。当时我问一位公交司机,一辆车里最多坐多少人,他说,‘我查着数呢,坐着的站着的,一共301个人’。”
1995年,郑州公交将零票分段计价改为全程一票制,并开始推行无人售票。到现在,郑州已有278条公交线路,运营车辆5648辆。2009年5月28日,郑州BRT公交正式开通。2013年11月,郑州快速公交公司发布消息,郑州BRT日均客运总量达52万人次。
电车
风头不输如今的地铁
1979年初,农历腊月二十六,郑春平到了沈阳,作为郑州交警的唯一代表学习沈阳的电车管理。1979年4月30日,郑州市第一条电车线路—101路开通。郑春平回忆,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地铁开通一样,老百姓觉得这种“大辫子车”是城市发达的象征,抢着去体验。他说,当时郑州的电车是在全国都很先进的“板车”,即集成电路板车。和其他地方的“轨车”相比,郑州的电车坐着舒服,开起来也更轻便。到上世纪90年代,电车线路发展到5条,车辆也由20辆发展到150辆。
因为要给地铁让路,2010年1月2日,郑州电车暂停。那天晚上9点,电车车长、电车公司供电所的员工和一些老电车迷,静静地站在紫荆山立交桥下的104路调度室前,等候发车指令,告别郑州最后一班电车。
郑州人对“大辫子”有种特殊的好感,一直盼着地铁修好之后,“大辫子”能回来。但郑春平认为,电车并不实惠。人们看中它的绿色环保,但其实“大辫子”和线路结合处磨损的碳粉、铜粉,都会产生污染。关键是,供电设备停运几年,再启动很困难,一些线路长时间不用就锈蚀报废了。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