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是什么?它本来是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工具。 而现在,在科研人员的前途与其论文数量直接挂钩的中国,SCI成了“中国人的愚蠢想法”(Stupid Chinese Idea)的代称。今年夏天,一封“出售SCI文章第一作者身份”的邮件寄到了《科学》工作人员的邮箱里。随后,《科学》展开了针对中国论文买卖现象的调查,将一个令人心寒而又日渐繁华的“学术黑市”揭示在人们面前。
“人们为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已经不惜一切代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樊东升说。《科学》杂志的记者伪装成科学家,从兜售作者身份的万方汇智公司得到“代价”:第一作者售价9万元,同时买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则要16万元。《科学》随后调查了27家买卖SCI论文的机构,发现购买文章作者身份的费用从1600美元(约人民币9750元)到26300美元(约人民币16万元)不等——成为SCI文章作者的最高价格,已经高于一些中国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美加教育体系中的职称)的年收入。
学术黑市的“商品”并不只有作者身份,还包括捉刀代写、将已发表的中文论文翻译再转投英文期刊、乃至直接买别人的论文草稿。8家被暗访的中介声称能够直接买通《中华医学杂志》的编辑,帮助委托人发表文章,费用则从约9750元到28000元不等。该期刊的负责人则否认了论文交易的说法。
学术黑市日渐兴旺的原因或许在于大多数论文买卖都没有明确的受害者:急于求成的科学家、游走的中介和腐败的期刊编辑都从中获利。一些杰出的科研工作者担忧地指出:真正在遭受伤害的,是中国日后的科学发展。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曹则贤说:“一些科研人员在杂志上发越来越好的文章,但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发的文章说了什么——他们只是花一大笔钱找人代写而已。”
在中国,SCI论文是衡量科研人员前途的标尺。在五年时间内,研究者所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数目(往往只算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情况),是关系到研究者晋升大事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大学中,博士生需要发表一篇或多篇SCI论文才能够毕业。这种考察标准使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变得“重量不重质”,也孕育了这可怖又可悲的论文市场。
所幸,科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有所行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教育部正和汤森路透合作,希望引入其他方法对科研论文作者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对放弃使用影响因子来评估研究者水平表示支持,也呼吁对学术欺诈被揭发的科研人员采取更严格的惩罚措施。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