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传递时间
在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里,有一对研究员夫妻,他们先后在德国马普所和丹麦从事科研工作,后来决定回国,来到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
妻子董瑞芳原先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学的研究,回国后没有延续原来的研究,而是沿着量子光学和时间频率的交叉学科,开展前沿性研究,探索最高精度的时间传递。
丈夫刘涛延续了博士和德国博士后研究方向,工作内容变化不是很大,不过他笑谈:“自己是时间的生产者,妻子则是时间的传递者。”
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主任张首刚说:“刘涛从事的是眼下可以投入应用的研究,而妻子董瑞芳开展的是未来前沿工作。”
回国前,刘涛曾两次回国考察国内情况,最终选择了位于西北小县城的国家授时中心,加入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并且还根据国家需求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张首刚对他俩的评价很高:“从出国到回国,放弃大城市,来到我们这里,面对一系列艰苦的条件,他们都没有抱怨。”
“相比德国的科研氛围,尽管国内会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还是看到了进步的地方。”董瑞芳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平台比国内其他地方还是很不错的,这也是我们愿意留下的原因。”
做自己的实验
与刘涛夫妇一样,姜海峰博士也是从国外回来,他先在法国取得博士学位,然后去了美国学习和工作,研究专长在仪器领域。
因为刚回国不久,姜海峰自己的实验室还在建设中,国家授时中心科研楼前摆放的工程材料,就是为给这位新进研究员搭建实验平台使用。
不同于刘涛董瑞芳夫妇,姜海峰是自己孤身来到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妻子和孩子则远在上海。他的情况跟实验室主任张首刚相似,都是为了工作而与家人分居两地。
姜海峰坦言,从实验条件比较,这里远不如自己在美国的实验室。然而,在国外漂了那么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炎黄子孙,希望回国能够继续从事喜欢的实验和科研工作,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在很多回国科研人员的眼中,相比10年前,我们的科研条件已经有很大进步。尽管目前我国的时间频率研究据国外先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在努力,总有值得期待的那一天。
张首刚指出:“摆钟一天快慢为千分之一秒;我们研究的光抽运小铯钟精度可达30万年不差1秒,铯原子喷泉钟精度可达3000万年不差1秒;未来还将研制出30亿年不差1秒的光钟。”
这些都需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从实际待遇上我们可能竞争不过国内其他的科研单位,但我们能给的是国内最好的实验条件和宽松的氛围,让科研人员在些实现科研理想。”张首刚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