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楼顶上的“花果山”引发世人瞩目,“大师”张必清或许依然逍遥自在。
如今,“花果山”的拆除正在进行,张必清的“大师”地位也岌岌可危。人们猜测,张“大师”的彻底倒掉只是早晚的事,就像他的“前辈”张悟本、马悦凌、李一他们一样。
“大师”发家有何套路?为何“大师”层出不穷?日前,华商报记者采访了科普作家方舟子和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请他们剖析“大师”们的把戏。
“大师”的传承
为何大师层出不穷?
张必清如今避居云南,宣称在楼顶违建拆除前都“不会再回北京”。他并非是第一个从“神坛”上走下的大师,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1987年“中华养生益智功”的创始人,到前些年的“神仙道长”李一,再到前段时间的王林,所谓的“大师”们此起彼伏,各显神通,但最终都纷纷倒掉。
华商报:既然“大师”们骗人的套路大同小异,为何各类大师还是层出不穷?
司马南:不是说“大师”们有多高明,而是傻子太多,记忆力太差。虽然这些“大师”在我面前,我打眼一看就知道是骗子,但一般老百姓很难辨识。为什么呢?“大师”们自己忽悠没有用,还要善于借力,狐假虎威,“大师”往往和名流权贵们搅在一起,就像王林,他专门出了本“书”集纳与官员明星们的合影,所以大家知道谁与他有联系。而张必清没有出这种“书”,但也应追问那些去他家“唱歌”的“名人”都是谁,是谁在帮他营造影响力。
“大师”找准管理的漏洞,政府不作为,有关部门不负责任,也让“大师”有机可乘。加上媒体“造神”、“装鬼”,媒体本应该成为质疑、揭露骗局的主力,却有意无意地成为“大师”的帮凶。“大师”们天天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又是做节目,又是打广告。
公众的热衷,媒体的热捧,有关部门的纵容和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戳穿“大师”易,杜绝“大师”难,一个“大师”倒下去,肯定还会有“大师”横空出世。所以社会各方参与者都应反思,从政府监管、媒体自律、提高素养方面入手,让所谓的“大师”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
方舟子:因为“大师”生长的土壤很肥沃,这部分与传统有关,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养生的传统。还有就是现实的原因,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就是就医难、看病贵,还有一些医生没有医德,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到医院看病,希望最好有一种办法不让自己生病,靠吃偏方,靠走捷径就可以治好病。还有现代医学是有局限性的,很多的疾病现在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但这些“大师”敢吹自己什么病都能治,而中国老百姓普遍相信民间有高人,不必经过专业训练也可当“神医”。
另外就是一般的公众科学素养普遍缺乏,很迷信,没有批判、怀疑的精神,“大师”们说什么就信什么,再荒唐的养生理论都会有人信。并且不长记性,同一个地方跌倒还会再摔一跤。所以,还要是大力加强医学的科普。
监管缺失,该管事的部门不管事。“大师”的盛行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像国内媒体往往模糊了广告与新闻报道的界限,把医学讲座、报道做成了“神医”的广告。
“大师”的套路
自封 包装 忽悠
在官方简历上,张必清是诸多“世界级”组织的领导者。在“奇经疗法”官方博客中,有一篇今年4月发表的题为《弘扬中医文化盛世关爱健康—中医药发展的代表人物-张必清》的博文,该文章称张必清为“教授”,并集纳了张必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雷洁琼、卫生部原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佘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光英等人的合影。在张必清之前,各类“大师”也都有耀眼的光环,但后来均被证明子虚乌有。
华商报:骗子成为“大师”,是否有一套相对固定的套路?
司马南:所有“大师”无一例外都是自封、讹传、金钱包装出的产物。张必清的骗术和王林、严新等“大师”如出一辙,都不高明。过去我们揭露的“神功大师”大多声称有特异功能、气功,现在社会对气功和特异功能大师警惕性比较高,所以“大师”们开始改头换面。他们虽然不说自己有特异功能,但总是有另一种的“神功”。
张必清“神”在:他自己搞了一套独立的“医疗体系”,自己当“学术带头人”,宣称对各种病均有奇效,看病不用诊断,电话里一听描述就能开方子;他本身只有小学文化,但却以“教授”的名号到处招摇,“担任”各种“国际”、“中国”开头的医疗协会、组织的负责人——据我所知,此前有很多人从事这方面的行骗,在香港交5000元即可注册一个机构,写“联合国”开头的都行,分分钟拿执照。
此外,媒体也参与“造神”,张必清在广播中问诊、上电视节目宣传“医术”,报纸上也都是他的广告,甚至他办的一些活动,政府工作人员也会出席,为他撑场子。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