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祸起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余震说”争议再现]
本报记者 陈承 王峰 上海、成都报道
依然是龙门山构造带。
5年前,这条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的地质活跃区中北段引发了5・12汶川大地震。5年后,其南段再次发生7.0级的芦山地震。
这是一片已被地震专业人士关注的区域。
“国内不少地震专业人士此前已达成共识,龙门山南段比较危险,”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所长杜方2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自汶川地震后,包括中国地震局等方面,都对南段做了不少研究。”
但杜方坦言,即便已经认识到南段的危险性,目前相关机构仍难以确切知道南段究竟会在何时引发强烈地震。
“可以肯定的是,芦山地震就是由龙门山南段断裂带造成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对本报记者称,“但对于本次地震与汶川地震的关联性,不同专家确实有不同的判断。”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陈运泰对本报记者表示,他留意到现在关于“余震说”和“非余震说”之间的分歧,他说:“不知道为何要在报刊上讨论这个"学术"问题。”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就曾提出,“汶川西南约100千米(宝兴-小金间)是很有可能发生强余震的地方”。
祸起南段
在龙门山南段,有一条名为前山断裂的区域,其内所含的“大川一双石断裂”,正是4月20日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
“这支断裂是一条活动断层,发生这么大的地震,从构造背景来说是正常的。”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20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来自周荣军和杜方的说法是,国内不少地震专家此前已认定,这一区域们已被划分入7.5级的潜在震源区,也就是说,在本地地震发生前,学术界对该区域的发震上限判定是7.5级。
“这次地震正是在预判以内。”周荣军说。
相比于龙门山中北段,其南段从历史记录上来看,活跃程度并不特别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此前曾对新华社说,这一区域发生有记录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970年2月24日在大邑发生6.2级地震,但是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该段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杜方也向本报证实,实地观察显示,龙门山南段有应力增强的迹象。
“在汶川地震前,国内外专家都认识到,从长时期来看,南段肯定是要发生强震的地方,但是什么时候发生,是个难点,”杜方说。
余震之辩
除了被认为难以预测,芦山地震是否属于汶川地震余震,目前已成为国内地震专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孙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并未正面回答余震之问,表示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有一定关联性”,两次地震的运动过程和动力源有相关性。
有关余震的问题,在孙士看来属于“学术上的分歧”,他认为就此疑问,学界没有必要达成共识。但陈运泰却认为,如果在汶川地震后,有关部门能对专家提出的“强余震”可能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结构脆弱的房屋进行一定的加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的伤亡。
实际上,即便余震之问目前仍待明晰,但南段的危险性从未被专业人士所忽略。
“从能量释放角度来看,汶川地震时龙门北东方向的能量很有可能得到了较充分释放。但南段的能量就没有充分释放,”孙士对本报记者称。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