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而危险的痼疾
像微博这样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辟谣可不像果壳网这类专业网站那么轻松和充满乐趣,对于很多网站来说,谣言更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痼疾。如果没能及时辟谣,甚至会有关张歇业的风险,而辟谣也需要讲究更多的群体心理艺术。
早在2010年11月,就成立了一个7人的辟谣小组。小组成员中,有的外语能力好,有的擅长网络搜索。“只有掌握了100%的可靠证据,我们才能辟谣。”微博辟谣小组前组长谭超说。
在微博上,辟谣小组会在原微博上注明“此消息不实”,并贴上具体辟谣的网址,而不删除原微博。“因为我们此前调查发现,单纯的删除并不能给用户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在原帖上注明不实,效果反而更好。”
今年8月11日,在微博上随即出现了一则谣言,称:“周克华没死,死者是一个警察”。负责腾讯微博内容运营中心的徐春柳,注意到这名警察在腾讯上是有微博的,于是徐春柳就把他的微博做了特意的推广,让警察自己在微博上辟谣。
“警察辟谣的效果,比官方发布消息其实要更好。”徐春柳说。和腾讯一样,很少用官方账号辟谣,更多是采用微博的自净功能。而很多政府部门的官方辟谣,效果甚至更差,网友似乎天然不愿意接受事件的急转直下。
有这么一项心理实验,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发现,在很多时候,当大脑接受了一个信息后,便会本能地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
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就像一把逆火的枪,没能射出子弹,打中谣言,却让真实的信息在众目睽睽下,变得像忘记穿衣服一样愚蠢。
“谣言本身就是双向的,”徐春柳说:“影响力小的谣言,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小,影响力大的谣言,对当事人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当谣言影响力够大的时候,当事人自己就会有辟谣的欲望。比如抢盐那阵子,盐业公司的人也会及时发布信息。”
这也是腾讯发现和选择谣言的标准,传播得越广、越快的言论,自然就会出现在编辑的面前。目前腾讯微博内容运营团队有十多个人,他们对于一些隔三差五就会传出来的谣言,会加上一个“消息未经证实”的标签,这种强度的辟谣,对于很多谣言来说,已经足够了。
前阵子,有个“庐江6P门”的谣言。有网友说,照片里的人长得像庐江县的县长,然后就有更多的网民说他是搞淫乱活动,并说其中另一个是副县长。
这条谣言在微博上都传播得非常快,“大家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排除有一些官员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确实是这样。”徐春柳说,“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就忘记了一些政治常识,比如一个县里,县长和副县长两人通常是互相制衡的,怎么可能去做这样奇怪的事?”
但是让徐春柳感到为难的是,辟谣过程必然要伤害到真正照片中的当事人。“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当事人,他们也有开腾讯微博,但他们的身份是普通老百姓,与官场腐败之类的事没有任何关联。这个时候,我们无法大张旗鼓地辟谣,只能说‘这不是庐江县的官员’。”
与果壳网的学术研究不同的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花力气去寻找当事人。“一次成功、彻底的辟谣,需要多方走访,实地调查,其艰辛程度不下于写一篇论文。”谭超表示,每一个运营人员,一天处理大概七八条的辟谣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证实或者证伪。
陈彤告诉记者,辟谣是个极端严肃认真的工作,需要格外小心谨慎,当时微博官方辟谣账号@微博辟谣 的每一条都要经他亲自审才能发。然而,“极端严肃认真”、“一次都没辟错过”的@微博辟谣 也停了。它的最后一条微博还停留在2012年5月。此后,微博辟谣架构发生调整,不再由专门的辟谣团队来核实查证发布,而转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制度,以类似陪审团的方式,来受理用户投诉并作出裁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博团队成员对记者表示,改动后微博辟谣的效果弱化,社区管理不告不理,而公布的处理结果也往往只有举报方和被举报方会注意到。
虽然很少有人点开去看,但这套微博社区举报体系还是在每天运转着,李开复在这里举报“@李开复微博语录 冒充李开复”,薛蛮子在这里被举报“人身攻击”扣除5分,左小祖咒在这里举报一位网民“人身攻击”但遭到驳回,@CCTV新闻值班室 “举报@央视新闻 冒充”,在后者被注销后,马上自己改名为@央视新闻 。
翻看这些举报记录,我们会发现虽然外界多认为是社区管理取代了微博辟谣,但实际上谣言与辟谣并不是微博社区管理的首要问题,截至12月10日,在微博“举报处理大厅”受理的25800 个举报里,属于“不实消息”类别的仅为13.9%,3579件。而“人身攻击”则有15261件,占到了所有举报的将近60%。
成功的谣言有很多,成功到一再出现,每过一段时间就火一次,让辟谣无力。一家知名网站高层曾对有关部门建议,建立一个谣言数据库,由国家有关部门来组织,各家网站、媒体都可以共享,首次出现的谣言入库,并非首次出现的谣言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和处理。不过,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
在应对谣言问题上,有关部门将网站视为主要责任方之一,据新华社报道,3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无端编造、恶意传播所谓‘军车进京、北京出事’等谣言”,并对16家“造谣、传谣网站”予以关闭。
民间辟谣者
@微博辟谣 停摆,没有阻碍民间辟谣者的行动。2011年5月18日,窦含章、吴法天、点子正等人发起了@辟谣联盟 ,在其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粉丝数就突破了三万。@辟谣联盟 作为微博上的一个自律组织,净化微博舆论生态。
@微博辟谣 要求100%的证据,而@辟谣联盟 灵活得多,“我们姿态不高,更容易发动网友搜集证据,迅速辟谣。”@辟谣联盟 内部设立了一个QQ群作为虚拟会议室。每当发现可疑信息,就交由8个审核委员会成员审核,以“多数同意、一票否决”的原则决定是否辟谣。
而辟谣的手段主要是信息检索,用搜索引擎将一条微博的多个关键词在新闻、论坛、博客里面检索消息出处,如果是原创就联系本人,甚至让网友现场调查,尽可能多渠道查证消息真实性。
四月网上的“辟谣百科”栏目,就是“辟谣联盟”的官方网站,周诠是 “辟谣百科”栏目的编辑,也是当时辟谣联盟的一员。
“在辟谣联盟中,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有,”周诠说,“但是真正学新闻的很少。”
周诠觉得最棘手的谣言就是那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的谣言,比如之前关于肯德基45天速成鸡的谣言。肯德基事后辟谣称:“白羽鸡45天的生长周期,是正常现象,这是选育优良鸡种和科学养殖的结果。”
大部分民间的辟谣者,做的都是搜集的工作,而不是研究工作,很多谣言在网上的纷纷攘攘中,已经形成定论,而辟谣者要做的事,其实就是做个总结,下个定论。
“点子正时常会写好几页篇幅的文字来辟谣。”周诠说,“不过吴法天就擅长搞搜集工作,网友研究得差不多了,吴法天再来做一个整理。”
周诠现在供职的“四月网”,成立于2008年3月14日。其前身是一个论坛,当时。
2011 年的时候,四月网建立了“辟谣百科”栏目,周诠和他的女朋友两人,就是辟谣百科的运营者。“我们都是兼职,做网站编辑的收入并不高。”周诠告诉记者,他跟他女友两人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在网络上了,“很多人都比较宅,有些人宅是打游戏,有些人是看电影,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是社会事件。”
周诠感到辟谣最大的难题还是对谣言的界定,他说他和女朋友吵了一夜。“吵是为了电影《1942》,其中有个细节是《大公报》停刊了。电影的处理显然认为是国民政府不允许报道饥荒,所以停刊,但这与事实不符,那这算不算谣言?”周诠觉得这就是谣言,但他的女朋友觉得这只是电影,电影可以根据史实来改编,所以不算谣言。
辟谣不是辟谣党的义务
在微博上,有很多人质疑和攻击@辟谣联盟 ,也有人称它是“只辟民谣,不辟官谣”,是“选择性辟谣”。《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了一篇刘晓忠先生的文章《民间辟谣者不具备信用优势》,直斥辟谣联盟 “不仅侵犯了法院的审判和调解权,而且侵犯了受害人的权利”,“属于私设公堂剥夺他人的权利”。
“辟谣联盟并没有能力去删除造谣者的言论,造谣者也有充分的火力可以反击辟谣联盟。”
辟谣本身,并没有给辟谣联盟的成员带来任何收入,点子正称自己是“乐并苦逼着”。“一方面辟谣像侦探,也会上瘾;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传播学专业的一员,以个人之力,做些网络实际工作,对纯净网络也是件好事。”
不过很多原本活跃在辟谣联盟里面的带V的大佬,现在都逐渐退出了。
而辟谣联盟的官方网站辟谣百科,及其母网站四月网,目前总共有30多位员工,日均流量在全世界排名是20000以内,在中文网站是排名2000以内。与共识网等同类竞争网站相比,数据算是相当不错。
“我只负责内容,对于网站是否盈利我从不操心,但是到目前为止,辟谣还没有发掘出特别的商业模式。”周诠说,“辟谣的收益,最终还是跟内容提供一样,靠吸引读者,赚取点击量。”
早在2011年8月,记者采访陈彤,问到了当时十分红火的“辟谣联盟”,陈彤预言说“辟谣联盟一开始就注定就要失败”,因为其组织松散,大家凭兴趣爱好和冲动,没有成功希望。
这个预言没有成为谣言,如今@辟谣联盟 已名存实亡,今年5月18日发微博“热烈庆祝辟谣联盟成立一周年!”后,至今只发过两条微博。
辟谣联盟发起人之一点子正说,“辟谣联盟官微确实停了,辟谣不是辟谣党的义务,而是政府的职责。”
(文中周诠为化名) (南都周刊)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