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离心管(一般称为Eppendorf管)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今年发表的一份引起广泛讨论的研究显示,研究论文被撤稿有时候不仅是因为草率的错误或意外疏忽,而更可能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或者故意发表伪造数据。事实上,在大约2000篇撤稿的论文中,有65%是学术伦理缺失所致。根据这份报告,过去十年中,高影响因子的杂志受撤稿率增高的影响最大。
鉴于以上的事实,研究者和其他观察者提出了一些帮助学术界提高诚信透明度的建议。其中之一是建立“撤稿指数”。与基于期刊引用率的影响因子不同,撤稿指数指示的是一个期刊每1000篇论文中出现撤稿的数量。也有学者提出了“透明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的审稿控制过程、是否同时审阅原始数据、是否采用剽窃检测软件等一系列因素。
此外,实验服务创业公司Science Exchange和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合作提出了“可重复性首创”(Reproducibility Initiative),通过这个活动,研究人员可以将实验外包给其他实验室进行可重复性测试,如果成功便可获得实验结果可重复的证明。
以下,《科学家》杂志将为我们盘点2012年影响最大的几个学术不端事件。
十年造假路
今年,肯塔基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埃里克・斯玛特(Eric Smart)被发现在过去10年中篡改或伪造了45张图片。他所做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分子机制研究获得了学界认可,然而研究中采用的来自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数据并不存在。尽管论文获得高引用率,但在2011年对其不端行为的调查开始之后,斯玛特还是辞退了大学职位,并且同意在7年内不再申请联邦研究经费。目前他在当地一所学校中教授化学。
创纪录的撤稿
日本麻醉学家Yoshitaka Fujii在多达172篇论文中伪造数据,创下了单一作者遭撤稿的最多纪录。他的伪造生涯始于1993年,当时他还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之后在筑波大学和东京东邦大学他继续如此,最终在2012年2月遭到解聘。根据调查,Fujii从未实际见到过他临床研究中提到的病人,也没有得到伦理审查委员会对他研究的许可。他还误导合著者,有时甚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署名。虽然Fujii的行为预计不会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大的影响――大部分论文的引用率都很低 ――但他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竟一共发表了惊人的249篇论文。
伪造取证
今年早些时候,大约34000份毒品犯罪案件的检验结果遭到质疑。马萨诸塞州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法医化学家Annie Dookhan被发现伪造了样品记录。根据调查,这些样品被分配给她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她只是伪造了完成标记,并未进行检测。质疑的起因可能是她惊人的效率,她宣称一年内处理了9000个样品,而其他人平均只能处理3000个。因为她的行为,相当部分的被告可能错判入监,而其他一些应受指控的人反而被释放。本月,波士顿警方警告说,由于Dookhan的不端行为,大批被定罪的毒品罪犯将被释放,从而导致犯罪高峰。
创造性的评审策略
除了伪造数据等手法之外,今年还出现了新的策略,即为自己的论文撰写良好的评审意见。当期刊编辑要求推荐相关领域中未参与研究的专家时,至少有4位投稿者提供的姓名和邮箱地址最终转回了自己的收件箱。这种趋势最早由Retraction Watch(一个专门报道科研论文撤稿的博客)报道。当时,一个期刊编辑发现,韩国东亚大学的助理教授Hyung-In Moon提供的审稿专家邮箱均为谷歌和雅虎的地址,而不是大学邮箱账户。非盈利性组织“出版伦理委员会”成员Irene Hames说:“这对那些没有对审稿者严格审查和筛选的期刊来说,不啻为一次警钟。”(任天)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