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号的背部有看上去好似QR码(QR意为快速反应)的图案,实际上它们是增强现实(AR)标签
很多人注意到“好奇”号的背部有看上去好似QR码(QR意为快速反应)的图案。实际上,它们是增强现实(AR)标签,用于向智能手机传输有关 “好奇”号任务的特定信息。这些标签最初并未被定为“好奇”号项目的一部分,直到这一项目正式启动。迄今为止,美国宇航局公布的有关增强现实标签的信息少得可怜,只表示这些标签允许公众在他们的网站上获得引人注目的发现体验。照片展示了“好奇”的两个增强现实标签,位于照片底部。
“好奇”号的传动装置允许工程师了解不同组件的移动幅度
“好奇”号的传动装置允许工程师了解不同组件的移动幅度。在进行测量时,宇航局通常喜欢做到“双保险”,为此,“好奇”号安装了很多小型圆形黑白基准标记。这些小标记好似被切成四半的圆。在移动前后,“好奇”号的照相机会对这些小标记进行拍照。这种方式允许工程师比较“好奇”号的机械臂向左移动了多大幅度或者顺时针旋转了多大幅度。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创建一个有关“好奇”号所有移动部件的3D数据集。工程师本杰明-托马表示这些基准标记更多的是一个备用系统。“好奇”的传动装置帮助科学家了解所有部件的移动情况,基准标记则让他们拥有第二个选择。照片在地球上进行测试时拍摄,展示了“好奇” 号上的很多小圆形黑白色基准标记。
在“好奇”号的背部,靠近超高频天线的位置,能够看到很多名字,这些名字被蚀刻到电子束显微镜的硅芯片上
在“好奇”号的背部,靠近超高频天线的位置,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名字。在研制“好奇”号过程中,宇航局通过网上提交的方式征集了近124万个名字,另外还挑选了2万个喷气推进实验室和肯尼迪航天中心访客的名字,这些名字被蚀刻到电子束显微镜的硅芯片上,显微镜随后装上“好奇”号。宇航局表示这些名字带着地球人的希望和期盼登上火星。照片展示了刻有上百万名字的硅芯片。
“好奇”号日晷上的影子移动
一段8分钟的延时视频,展示了“好奇”号日晷上的影子移动。一个微小的黑色球形捏手形装置从“好奇”号右后侧伸出,这个装置就是“好奇”号的日晷。日晷是此前的火星任务――“机遇”号和“勇气”号的遗产,上面有16种语言写的“火星”字样。除了帮助确定时间外,这个仪器还可用于校准“好奇”号的高分辨率3D彩色桅杆相机。火星的多尘环境让一切景象看起来都比地球上的红一些,照相机需要了解哪些色彩是真实存在的。日冕上的红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带帮助照相机判断周围的色彩。此外,日冕上还刻有文字“To Mars,To Explore”(意为探索火星),在“好奇”号“死亡”后充当一个纪念碑。
几千年来,火星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最初,我们将火星视为一颗流浪星,一个来自神灵住处的战争使者。最近几个世纪,人类借助望远镜改变了对火星的认识,认为火星拥有与地球类似的气候。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我们认为火星是一颗与月球类似的星球,表面布满陨坑。后来实施的火星探测任务告诉我们,火星一度拥有大量液态水。这促使我们提出“火星上是否曾存在生命?”这样的疑问。“好奇”号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帮助人类解答这个问题。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