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京公布。调查显示,由于受数字媒体的冲击,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均有所下降,而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增长迅猛,特别是手机阅读,呈现出学历越低,阅读率越高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有专家解释说,这与阅读内容有关,手机阅读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大众化的内容,所以读者多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的群体中。但也有值得高兴的新气象,即纸质图书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双双上升,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至少也说明,传统阅读方式在广大群众中仍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当地相关部门应该多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由此看来,对于阅读,公众们终于有了自觉意识。
重视阅读是城市乃至国家的一种正确抉择。有人讲,阅读关乎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关乎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话或许说得有点大,但文化的传承,又多一半是靠文字或者说阅读来完成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国人,基本是在阅读纸质媒介中长大的,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多半跟着电视一道成长,而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则与电子文本和电子游戏更加亲近。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千百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几乎多是以方块字的形式延续的,而文字与视觉对受众的内心浸染毕竟是两码事儿,疏远了阅读,若干年后,我们的文化是否会再次出现断裂?近些年来,我也接触过很多大中学生,不客气地讲,他们的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知识结构也很单薄,遇到搞不懂的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到网上查找,假若网上没有,就只好瞪着眼睛抓耳挠腮了。网络搜索这样的“捷径”,方便是很方便,但它也极易摧毁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是创造能力。
现如今,已经有了网上图书馆,经典也已被数字化,一些新出版的纸质图书也有电子文本等,电子阅读已成为一种大趋势和新工具。关键是我们是否会充分地去利用这个新工具。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正是借助了各个历史时期全新的科学成果。但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搞清楚,也即根与花的关系。没有根,花是开不了的,更不会结出果实。我们当然可以“移花接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嫁接到先进的形式上。
几年前,在下从拥挤嘈杂的黄山溜下,穿行于山野之中,行走于古村小巷之间,鸟在飞,雀在叫,同时伴着远处传来的朗朗书声。有位白发老农,还把他写的“书”送给我,并说,一天读10页,少了些,但天天读,就积下了。从那天起,我就认为,真正能把书读懂了的人,或许真的不在城市,而在乡间。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