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在英国南安普顿港,游客准备登上一艘“泰坦尼克”百年纪念游轮。
4月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地理博物馆举行的“泰坦尼克”号沉船百年展上,一名妇女观看关于沉船的报道。新华社发
残骸重见天日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以后,关于打捞的动议就没断过,但是直到1985年,人们才真正找到残骸。这时,距离事故发生之日已经整整73年了!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找到“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并且打捞上来东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发生事故时,从船上发出的求救信号所报告的位置就不对,后来被修正的位置也不够准确。后人以这一有误差的地理坐标寻找残骸浪费了很多时间。更主要的是,寻找残骸需要资金支持,其数额之庞大非一般人物或组织能承受。况且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也有限。
后来,随着声纳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借助声纳系统在出事海域寻找“泰坦尼克”号的残骸。虽然很多人都失败了,但是这些尝试却逐渐证明了当年的求救信号不准确,并为那片海域绘制出了相对详细的地图。这个不断探索的渐进过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泰坦尼克”号的最终发现打下了基础。
第一个找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人名叫罗伯特・巴拉德,他为此努力了很长的时间,并曾在1977年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巴拉德最后的成功是源于和美国军方的关系。由于长期替美国海军工作,他得以使用并熟悉了一套新的水下搜索系统。最终,在美国军方的许可下,巴拉德用这套设备干起了“私活”。这套设备的核心是一个装有声纳系统的深海船,这个船可以远程遥控和拍照,船上还装有一个可以在海底活动并采样的小机器人。这个新技术比单纯的声纳系统要先进得多,因为声纳系统只能辨别形状,不能分辨出沉船残骸与海底生物的区别,而拍照系统却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有了技术和设备,战术也很重要。虽然“泰坦尼克”号主体船身很大,但是对于辽阔的海洋而言,还是太小了。相形之下,“泰坦尼克”号的残骸碎片所分布的区域就大多了。基于科学上的残片理论,如果能找到残片,并绘制出残片的地图,就能根据残片的形态及分布的位置判断出残骸主体的准确位置。因此,寻找残片就成了打捞工作的关键。1985年9月1日,巴拉德终于找到了一些“泰坦尼克”号的锅炉残片,而次日,他就找到了残骸的主体!
“泰坦尼克”号的贡献
尽管首航便遇难,但对人类航海史而言,“泰坦尼克”号是有重大贡献的。
许多人认为,“泰坦尼克”号海难的高死亡率是因为救生艇的数量不够多。的确,船上只配了16个救生艇,理论上只能装下实际载客量的一半左右,而本来是可以装载多达64个救生艇的。不过,这并不是出于省钱的目的,关键是在于,装这么多救生艇会极大地影响在船上看海景的效果。事实上,16个救生艇的数量在当时已经超出了海洋安全条例的规定,因为那时装配救生艇是根据船的吨位来计算的,并不是载客量。而且救生艇本来也不是为了能让全部旅客逃生的,因为遇难时,疏散人群和分配救生艇都非常耗时,往往救生艇还没放完,船已沉了,所以多了也没用。
不过,“泰坦尼克”号的遇难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它直接促成了《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诞生,这一法律被认为是涉及国际商船安全的最为重要的公约,并几经修订后沿用至今。公约重新规定了救生艇和其他救生设备的数量以及安全规程,并且慎重强调要保证持续的无线电接收,这为后来的航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后,巴拉德又数次前往,并带着一些科学家进行了科考。巴拉德在“泰坦尼克”号残骸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锈化现象。铁锈在海底长时间被海底微生物侵蚀后,会结成冰棱的形状,他为这种现象发明了一个新词“rusticle”。在经过“rusticle”这种生化变化后,“泰坦尼克”号的部分残骸变得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会像云雾一般散开。实际上,海底微生物一直都在以这种方式来不停地“吞噬”着“泰坦尼克”号,所以,这些残骸已然相当脆弱,根本经不起过度的开发。于是,如何来保护“泰坦尼克”号的残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终获正式保护
“泰坦尼克”号海难的最后一名生还者已于2009年过世。此前,针对过度打捞破坏“泰坦尼克”号残骸的问题,一名叫艾娃・哈特的生还者曾站出来说:“这是贪婪和无情的表现。那里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灾难的墓地,而商业性打捞就是抢劫和盗墓行为。”
“泰坦尼克”号沉船残骸位于距加拿大纽芬兰岛约643公里的北大西洋海域。由于此地点是国际海域,所以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声称拥有此处遗址。尽管根据2009年生效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权对水下沉船、装饰艺术洞穴及其他文化遗址进行保护,但该公约只适用于沉没百年以上的船只。
如今,一百年终于过去了――从明天开始,公约缔约国可以把破坏、掠夺、出售、散播这一遗址中物品的行为定为非法,可以采取措施保护残骸并确保那里的人类遗骸得到应有的尊重。
百年之后,3D版电影《泰坦尼克》全球热映。大银幕上,悲剧一遍遍重演,在喧嚣中赚取人们的眼泪――所幸,有了国际公约的保护,海洋墓地里的“泰坦尼克”号终于可以安享宁静了。(记者 李盛明)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