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进洞穴:
“胸口贴地,小心滑入洞缝”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看到,这个洞的洞口呈扁平状,还没有一只成年的山羊高,成年人要爬进去,必须胸口贴地。
洞内地质复杂,横洞竖洞交替,还有暗河以及无法预知的危险。为了安全,涪陵登山协会队员秦勇等人为考古人员提供探洞技术保障。
10时许,秦勇打头阵和当地向导谭代江、刘军等人先进洞。接着,黄万波戴上头灯、手套,趴在地上,慢慢朝洞内爬。他的随从和记者紧随其后。
入口就遇到挑战,洞内地面乱石密布。大家相互提醒:“地面上还有积水,小心滑入洞内缝隙当中。”
黄万波趴在地上,手脚并用,慢慢前行。行进约50米,遇到一段近1米宽的缝隙。缝隙深不见底,随从伸出手,示意助他一臂之力,黄万波摆手。他死死抓住两旁的钟乳石,双脚蹬在峭壁上,腾挪前行。
前面,是一段长约100米泥泞路面。黄万波再次趴下,慢慢前进。最后,众人在一个竖洞旁停下。
洞深约13米,四壁水流潺潺,洞底到处是利如刀剑的钟乳石。
记者问他,这么大的年纪,从事如此危险的探洞行为,难道家人不担心?他答道,事业心与年龄和家庭没有关系。
“10多米深,也不过3层楼高。”上午10点半,当两名向导下去之后,老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现在时间有点晚了,干脆还是不下去了。”徒弟魏光飚和徒孙陈少坤劝道。老人不甘心,还在一个劲地朝下瞧。
另外一名随从很机警,告诉他,外面还有很多洞,里面的景象更精彩,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开。
闻听此言,黄万波决定不下这个深洞了,在洞口坐了近半小时。
出洞发现:
“这是果子狸的牙齿”
出洞过程中,趴在地上的黄万波发现两颗动物尖牙,他一眼看出:“这是果子狸的牙齿。”
钻出洞口,他兴奋地告诉洞外的随从,他找到了宝贝。众人围过去,他快活得像一个孩子,将果子狸的牙齿展示给大家看。
黄万波从牙齿腐烂程度上判断,这只果子狸,没死多少年,应该是山上的常客。
与大家聊了一阵,他斜靠在岩石上打了半个小时的盹,养精蓄锐。他没有午睡习惯,多年的户外经验告诉他,在户外科考时,抓紧时间休息,是恢复体力的一个法宝。
半个小时后,黄万波重新精神焕发,风风火火地下了山。
中午在农家吃饭时,老教授谈笑风生,看不出一点累。
洞中再次发现>>
考古队员下洞30米
带回大熊猫牙齿
昨日上午11时许,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人员陈少坤与记者下洞寻找大熊猫遗骨。
通过索降下到13米深的洞底,并没有到达目的地。借助电筒灯光,我们在石缝中艰难穿行。头盔和衣服,被锋利的石片划得哧哧作响。
在洞内穿行了两三百米后,我们来到一个大约1米高,1米长的通道前。石花扎破衣服和裤子,把人钉得很痛。特别是膝盖着地部位,那滋味更是难受。我们每人用了5分钟爬完这1米长的通道,中午12点半左右,我们来到动物遗骨面前,一大堆骨头,七零八落地分散在地上。这个地方,距竖洞口的垂直高度约30米。
陈少坤一眼认出是大熊猫的骨头。骨头与石头已连成一片,他掏下大熊猫的牙齿和肱骨。他说,太硬了,过一段时间再带一些设备来发掘。在秦勇的帮助下,我们借助探洞绳索,从竖洞中出来。
昨日下午1点半,我们出洞。外面阳光灿烂,这种感觉真好。
这只大熊猫的死有三种说法
经黄万波和魏光飚确认,这骨头是大熊猫的。它的牙齿几乎没多少磨损,表明这只大熊猫还比较年轻,算是一只功夫熊猫。至于它来自哪个年代,还有待于进行碳14分析。黄万波表示,这个分析将在北京做,预计两三个月后见分晓。
这只大熊猫是如何进去的,怎么会死在那里?魏光飚分析,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这只大熊猫被猛兽追赶,慌不择路逃进洞中,结果摔死了。
第二种可能:洞口堆积了大量的枯叶,它在觅食过程中,不小心踩在上面,失足跌了进去,死在里面。
第三种可能:它死在山上,被洪水冲进洞内,慢慢腐烂,石化。
从洞穴出来的魏光飚认为,无论是哪种可能,这只大熊猫都不可能是通过大家发现的这个洞口钻进去了,此溶洞在其他地方还有天窗。
昨下午,黄万波考察完毕,又匆忙起程到下一个科考地点。临行前,都督乡居民对他依依不舍。上车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众人,我们寻找、研究大熊猫,主要目的是为了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的孙后代,我们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考古又一佐证>>
大熊猫在三峡库区
又多了一个活动地点
大熊猫适宜生活在水草丰美,竹林茂密,植被繁盛之处。气候专家说,丰都都督乡发现大熊猫,表明当年这里的环境相当不错,曾是大熊猫的家园。都督乡山高谷深,空气宜人,夏天气温比城市低七八摄氏度,每年10月,这里的人们就开始烤火取暖。
向导谭代江是在深洞中发现大熊猫遗骨的第一人。在距都督乡场镇10多公里的地方,山上有一大片竹林。他说,他妻子的外公告诉他,当年有村民在山上发现黑白相间的毛茸茸的熊,估计说的就是大熊猫。
黄万波介绍,此前,我市万州、巫山、奉节、秀山、沙坪坝等地发现了大熊猫的活动踪迹。这次在丰都发现大熊猫,说明大熊猫在三峡库区又多了一个活动地点。
魏光飚说,目前已查明的大熊猫退出重庆历史舞台大约在6000年前。黄万波说,这只大熊猫,如果它的年代很近,那么将改写大熊猫在重庆的历史。
黄万波与魏光飚合著了一本科普书,叫《大熊猫的起源》。大熊猫始于800万年前的云贵高原,当时叫始熊猫;200万年前,它演化成小种熊猫,由于种群的扩大,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它随后扩散到秦岭以南,分布在重庆巫山、广西、安徽等地;100万年前,演变成巴氏大熊猫;1万年以前,秦岭以南各个省份都有大熊猫活动。后来,随着人的出现,环境被破坏,重庆的大熊猫慢慢绝种。
黄万波表示,现在四川卧龙等地的大熊猫,并不是从重庆迁徙过去的,而是在数百万年的演变过程中,扩散到了那里,并继续生存了下来。黄万波说,今年,《大熊猫的起源》这本书会再版,其中的内容会因为丰都都督乡的发现作改动。
索降曾经遇到蛇
差点松手掉下来
功夫教授简介>>
索降曾经遇到蛇
差点松手掉下来
黄万波是忠县人,195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58年来,一直致力于史前考古。
2007年,他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他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黄万波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数十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黄万波说,考古是一个很艰险的工作。这些年,他时常与危险相伴。
50年代,他在湖北一个洞穴考察,这个洞垂直深度约50米,他拉着一根麻绳往下索降,当距洞底只有2米时,他发现一条2米长、鹅蛋粗的一条蛇。
当时,人和蛇都吓着了。他差点松手掉在地上;而这条蛇,受了惊吓,迅速游走了。
还有一次,他与同事去一个迷宫式的洞穴内探险,结果迷路。洞内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最后,借助指南针,他们才找到了出口。
本组稿件重庆晚报记者 陈国栋/文 记者 任君 实习生 任天驹/摄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