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小学居然还能这样上 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

www.sinoca.com 2012-01-18  


  移居西方国家的华人,大都很清楚移民国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有着太多的不相同。但鲜有人动笔从细微处落笔系统地加以介绍,廖晓英女士这本《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重在培养自学能力 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古代教育还是近现代教育,都甚少考虑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教育环境,无论是贵族平民,几乎都是是通过艰苦磨炼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与其年龄不相称的知识。现代教育虽然不象前代那样使用戒尺体罚,但学习过程同样甚少快乐。中式教育所缺少的快乐,正好是西式现代小学教育的长项。

  作者通过细节的展示,让读者非常直观地领略到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加国教育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不是中国老师在课堂上那种沿袭了一代又一代的灌输式教学。以每种教育都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为例,加国的老师会努力变着花样将拼写词汇这种反复训练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在练习中自学,在自学中练习。这种方式远比中国那种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词N遍有效且有趣。与中国最不相同的是,加国小学的语言训练基本上是让孩子围绕自己生活进行,让他们描写所见、所闻、所想,而不是中国那种方式,即让学生们对教科书里的英雄与领袖人物发表感想,那些人物的行为模式完全与孩子们眼睛看到的不一样。

  老师的创意很多,各科协作也非常紧密,小学阶段教小孩上几何课的方式值得中国借鉴,学习平面几何时会让孩子们画画时采用几何形,并让他们在语文写作中用刚学到的几何知识描述图画,在教立体几何时会让孩子用各种几何形拼装机器人并拿到课堂讲解,将几何课的学习变成了艺术创作。在学习天文知识时,老师特意为孩子创造了一个科幻世界,要他们通过种种活动来假设完成一次宇宙旅行探险,孩子们分别扮演探险过程中的不同角色;科学小实验更是让孩子们各显神通。

  这种教育特别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之母。数年前曾有一个国别教育调查,在21个接受调查的国家当中,中国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国内讨论这个报告时,一致认为是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除了各种知识与生活技能、社交能力的学习之外,作者专列一章谈小学的社会科学教育。加国的社会科学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比如学习如何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值得中国人参考的是,这部分教育当中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与中国大陆的完全不同,并无热爱政府及执政党与领袖之类的说教。权利部分的内容有:自己的名字和国家、有朋友,玩乐,有住所、吃得饱、穿得暖;过和平的生活,有干净的水和空气,接受教育。而义务部分则包括:保护环境;倾听父母、教师和发言人的说话;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认真做家务;遵守安全规则;按时回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些项目看起来简单,却包含了一些基本人权,如生存权、环境权、受教育权等,而且也教育孩子们懂得权利与责任、义务相关连,以及应该如何遵守规则。加国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针对孩子认知能力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我注意到书中一个细节:从小向孩子们进行节水教育,通过阅读《浪费水的代价》及各种使用水的方式,让孩子们全方位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水的性能。考虑到加拿大是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仅安大略省的可饮用水的拥有就占世界可饮用水的储存量的三分之二,这种教育,可算得上是“居安思危”了。

  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加国小学教育的又一特点。加国小学注意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编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的相处能力,比只和自己同年龄的孩子相处具有更大的挑战。学校教育指导孩子如何在学习中面对同伴压力,讲授防火等基本生存技巧,以及孩子们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抵抗伙伴之间的压力和果断采取行动的能力。

  我特别欣赏西方教育中那种鼓励孩子展现自己能力的特点。作者详细记述了加国学校教育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个机会在作者小儿子班上称为“每周之星”,每位学生都会在学期的某一周成为“每周之星”。在这个“一切有关我”的一周里,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特殊收藏、体育用品、喜欢的书、特殊人物的照片等带到学校来,可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家人兴趣与爱好;将来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种教育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是社会中独特的有价值的存在,给人自信。中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以服从为特点的集体主义精神,几乎完全忽视个人价值,而教师也习惯于将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作一种特殊待遇赐给学生,凡学生自主的表现则贬之为“好表现”、“爱出风头”,这种恶评很能摧残孩子的自信。

  教育是人类文明衍伸并不断提升的基本手段,但“人是工具”与“人是目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加拿大教育的人本精神,即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培养成工具,即中国常说的“人是生产力”,而是人如何通过教育完善并实现自我价值。

  小学教育是人生重要的起跑线

  人的社会化过程完成要在16-17岁左右,但许多重要的习惯养成却依赖于幼儿及少年阶段,因此小学教育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水平与引导能力,将使孩子们受益终生。中国的小学教师,无论是自身还是社会,都将这个职业视之为“孩子王”与“初级教书匠”,甚少有人想到这个群体的工作质量关系到孩子在人生起跑线上的重要性。加拿大不象中国那样,将教师视为实施国家教育目的工具,非常尊重老师在教学过程的独创性。与美国一样,加拿大并无统编教科书之类,由教师按照省里制定的教学大纲自主选择相关的教学材料,安排课程的内容与进度。小学师资对自己的职业也很尊重,非常注意提升自身修养与积累各种教育资源。不少人注意自身的终生教育,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朱赛特女士在执教几十年后,以50多岁的“高龄”到维多利亚大学完成语言学硕士教育。

  读完这本书后,我完全赞同作者对教育的总结:“什么叫好学生?富于想象力、创造力和自学能力。什么叫好老师?善于观察和把握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什么叫好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和各种生存技能。”

  晓英曾在法国专攻新闻传播学,现在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她又是一位全心全意关爱孩子的母亲,这一人文禀赋及职业特点,使她这本书既有不俗的专业视角,又有大量非常丰富的细节。在书中,她对加拿大教育所依托的社会环境、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如何与家长互动并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都有详细的描述与精到的见解。就算是一个专业教育考察团对加拿大小学教育做系统的考察并写出报告,我相信在生动与直观上也无法超过这本书。我的儿子出国时已过11岁,并未在美国接受小学教育,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我由衷地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国教育界人士的案头书,因为这本书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风景优美的窗户,促使其思考教育的人本意义。

  廖晓英,《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教育》,宁波出版社, 2011年7月出版。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不可思议!盘点世界各国的“千年诅咒”悬迷(组图)
下一篇:迎接2012世界末日及时行乐 拉帮结派去旅行(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