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汽车安全气囊纸上谈兵 多原因致使气囊失灵(组图)

www.sinoca.com 2011-09-13  发现者


  导读: 9月12日,媒体曝光汽车安全气囊不作为导致伤亡事故日益增多,六省市消协建议尽快出台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以便于消费者与厂商打官司时"有法可依"。实际上,作为安全驾驶中最后一根稻草的"安全气囊"并非万能的,实验室撞击的结果也并不能拿到现实中来对照――气囊的弹开不能简单地以车辆损坏程度判断。

  ★多种原因导致气囊失灵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的汽车技术专家表示,汽车在碰撞之后气囊是否打开不能以车辆损坏程度来判断,因为气囊为电脑控制系统,它的打开条件在电脑中已经固定。通常气囊爆开条件比较苛刻,与碰撞减速度、角度、碰撞物形状和刚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气囊越多越安全的宣传导致了消费者过分信任、依赖安全气囊保护作用,忽视安全带的作用和安全驾驶的要求。

  安全气囊的打开,跟汽车撞击等情况有关

  根据实验室中的汽车碰撞测试可知,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大约60°之间位置、垂直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公里/时(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从国外的资料中可知,对使用安全带的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规定:20km/h以下撞击墙时,气囊不会点爆弹出;30km/h以上正面撞墙时,气囊一定点爆;而20-30km/h之间为点火的模糊区,气囊可点爆也可不点爆。

  现实中碰撞不能与实验室撞击情况完全吻合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碰撞发生不满足这些条件。在一些事故中,例如轿车与没有后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钻入性追尾事故,或轿车碰撞护栏再翻车事故,或发生车身侧面碰撞等,这样的事故往往没有车身前部的直接撞击,主要是车身上部和侧面发生碰撞,碰撞车身部位的刚度很小,虽然车舱发生了很大的变形,造成了车内乘员受伤或死亡,但是由于碰撞部位不对,安全气囊也不能打开;还有一些是因为汽车碰撞的并非碰撞试验中所谓的"固定的刚性物体",而是装在绿化带、金属围栏以及树木上,这些属于"可变物体",撞击角度也非垂直,也会导致安全气囊不会打开。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汽车安全气囊纠纷株连比亚迪F0、奇瑞、力帆、凯迪拉克、雷克萨斯、奔驰、皇冠等20多个品牌,大多数案件难以解决。

  安全气囊还有"保质期"和自动关闭功能

  此外,驾驶者是否注意气囊"保质期"也是影响其是否弹出的一方面,尽管在正常使用周期内安全气囊基本不会发生故障,但每行驶1万到2万公里后,就应该到4S店检查安全气囊及其附属部件,而在行驶10年后,气囊的敏感性难以保证,必须进行彻底检测、及时更换。还有些汽车的副驾驶气囊有手动开关,这个开关是否设置为关闭,否则气囊也不会弹出。

  ★客观原因令"安全标准"缺失

  中国早在2006年4月出台了3项涉及安全气囊零部件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仅规定了单独某一零部件的试验方法,属于装配前的试验标准,而不是整个安全气囊集成系统的评价标准,它并不能作为判定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的依据,更不能作为判定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的依据。

  目前还没有一项能够作为评判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依据的标准。有负责人表示中国没有必要出台这个标准。

  评判气囊是否存缺陷的标准"缺席"

  汽车气囊生产的标准其实是早就存在的,而评价汽车安全气囊是否存在缺陷的国家标准一直缺失,中国六省市消协集体提出的"安全气囊没有国家标准"就是指没有"安装在汽车上的安全气囊在什么条件或情况下必须保证打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目前还没有一项能够作为评判气囊制造质量是否合格、气囊与具体车型是否相匹配、事故发生后安全气囊是否应该打开依据的标准。这是由于气囊技术属于国外各汽车厂商的商业机密,世界各国也没有强制统一的标准,都是汽车生产商自己制定的标准。另外,同一品牌不同类型、档次的车辆安全气囊的标准也是有差异的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谁是谷歌帝国幕后英雄?揭秘10大谷歌专利持有人
下一篇:游客乱扔 动物园红毛猩猩抽烟上瘾 园方助其戒烟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