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青蒿素救几百万生命(图)

www.sinoca.com 2011-09-13  lrpwd


  首先祝贺屠呦呦先生(是女性,这里是尊称)拿到拉斯克奖 (Lasker award),青蒿素的研究绝对值得拿奖。在这里姑且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我想科普一下拉斯克奖,拉斯克奖其实有四个奖项,最有名的是Lasker basicmedical research award(基础医学奖),大约50%左右的得主后来都拿了诺贝尔奖,另一个就是屠呦呦拿的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临床医学奖),也有一些得主后来拿了诺贝尔奖,但就少很多了,这两个现在基本上每年都发。目前这两个奖一共有79个得主先后拿了诺贝尔奖, 因此拉斯克奖也被称为 “American’s nobels”。是美国生命医学界最高奖。其余两个名气小很多的叫Public Service 和 Special Achievement ,好像轮流来发,所以一般一年就发三个奖。对于获奖人数,最近每年不超过三个,但我看到的早期很多年份是多于三个,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的规定,或者就是没有限制。

屠呦呦

  得过拉斯克奖的华人其实有好几个,不过年代都比较远,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李卓皓 (Choh Hao Li, 1962年基础医学奖,也是唯一一个拿基础医学奖的华人)。李敏求(Min Chiu Li, 1972年临床医学奖), 威 (Yuet-Wai Kan, 1991年临床医学奖), 前两位已经去世了。屠呦呦是第四个,也是唯一一个得奖工作在中国完成的。

  拉斯克奖的提名deadline也是每年2月1号(和诺贝尔奖一样),所以说饶毅的科普宣传帮助屠呦呦获提名,从而获奖真的是很牵强。姑且不谈他有没有这个能量,饶毅的文章出来的时候早过了deadline, 如果真是饶毅宣传的结果,最快也是明年获奖,绝对不是今年。我个人觉得饶毅要么是凑巧,要么是有人询问他或者透露一点内部消息,他正好写一篇文章帮忙造势。饶毅牛归牛,但大家真的不用神话他的能力。青蒿素也许读生物的人知道的很少,但搞药物化学的很早就知道了,我大约十年前读化学本科的时候就听说过了。网上也有不少介绍的文章,大家有兴趣可以去google一下。

  我觉得今年这个奖项有好几个意义:1.不管青蒿素的研发中用到了多少西医的方法,这毕竟是从传统中草药里发展过来了,说明我们几千年的中医还是有它自己独有的价值,现在很多人攻击中医是伪科学,我希望青蒿素的成功能让这些人闭嘴。2.这是中国目前两个真正意义上可以拿诺贝尔奖的工作之一,另外一个是治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by 饶毅)。有人可能问胰岛素的合成,坦率的说,我不觉得这个工作能拿奖,多肽的合成和测序在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胰岛素的合成基本上是照别人的路子做的,虽然长点,更复杂,生理意义更大一些,但没什么原创性,产率低,合成也很复杂,现在用的胰岛素也不是用这个合成方法做的,其它的组也同时做了出来,发篇science可以,但我真看不出来哪一点值得拿奖。至于什么集体领奖导致胰岛素没拿奖纯粹谣传。而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更重要的是它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3. 希望青蒿素可以给很多目前盲目追求影响因子(IF)的人一个启示,目前国内很多研究就是追求IF。的确也发了很多CNS,但很多人都清楚这些工作的份量,青蒿素没有发在那些高IF的杂志上,但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这个工作也是对国内很多默默无闻做科研的人的一种鼓舞吧。

  虽然屠呦呦的工作拿到拉斯克奖已经很不错了,可以说已经不需要其它什么证明了,我个人还是很希望屠呦呦的工作能拿到诺贝尔奖,毕竟后者的名气更大,你给一般人解释一个多小时可能对方都不知道什么是拉斯克奖,但 诺贝尔奖大家都知道,而且这个工作足以拿到。青蒿素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这一点上它对世界的贡献不是其它很多什么基础研究可以代替的,现在诺贝尔医学奖有一种生物奖的感觉,看看很多目前还没有什么医学价值的成果比如oncogene都拿了奖,而这个实实在在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的如果拿不到奖,我个人觉得这是违背诺贝尔本人设立这个奖的初衷的。

  最后讨论一下拿奖的几率,估计大家都很感兴趣,本来我觉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历史上拿诺贝尔奖的不多,应该说几率比较低,不过我研究了最近几年的颁奖,发现诺贝尔医学奖近年来比较偏向临床医学奖了,03,05,08,10年的诺贝尔奖成果都是拿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说明诺贝尔医学奖还是比较青睐有医学价值的工作。当然今年估计很难,我更倾向于几年以后,不过屠呦呦已经80了(1930年12月出生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还是希望早点。当然如果最后拿不到,我还是那句话, 青蒿素的工作拿到拉斯克奖已经证明一切了,可以说已经不需要其它更多的什么证明了。

  最后欢迎大家指正错误,也欢迎大家转载,让我们多多宣传中国自己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

  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资料:屠呦呦 - 青蒿素研制

  疟疾传播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中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中国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均无好的苗头。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肩负新的任务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这次,在重新考虑对一些基础比较好的药物进行复筛时,她又系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以寻找突破口,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她细细琢磨这段记载,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时期,政治冲击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扰,日以继夜地埋头于实验室,反复进行抗疟实验研究,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此后,她又进行了深入的药理、毒理研究,为确保用药安全她还亲自试服。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协助下,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使青蒿素真正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新结构类型抗疟新药。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从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后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后的一次重大突破。在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中国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主席、印度中央药物研究所所长阿纳德教授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药物指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也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发明,它的化学结构与抗疟作用与以往已知的抗疟药作用完全不同,对各种抗药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药。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苹果新总部大楼设计遭抨击 被指脱离现实(组图)
下一篇:摄影师在水下拍到赛马水中畅游优雅瞬间(组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