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清华硕士及其导师被指抄袭 校方称学术不端不是抄

www.sinoca.com 2011-06-11  浙江在线


潘晓春勾画出的论文核心公式被抄袭的地方 实习生 朱云辰 摄

  如果不是在期刊数据库中多看那几眼,潘晓春或许并没有机会发现那篇跟自己的主要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用语都高度近似的论文。

  “我既气愤又惊诧。”潘晓春说。尤其是涉嫌抄袭者竟然出自清华大学。

  41岁的潘晓春是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所指控的抄袭者是清华大学的硕士孟昌波及其导师马吉明教授。今年初,潘晓春开始走上曲折的维权路。

  几经交涉无果,潘晓春实名举报到清华大学,在被校方踢了几次皮球后,潘晓春无奈将此事发到网络上,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今年5月,潘晓春终于得到校方回复,表示将会做出处理。

  日前,快报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清华校方也向本报答复:初步构成学术不端,6月底将会作出最终的调查和处理结果。

  □快报记者 张瑜 王凡

  无意中发现

  论文被抄

  最近这几年,潘晓春每年都有一篇学术论文发表,而这完全是兴趣使然。

  “可能像我们这样工作多年的人,发表论文也就是评职称的需要,我当初也不排除这种想法,但后来发论文则与别人不同了,我确实很有兴趣研究些自己领域内的学术问题。”

  潘晓春是江苏泰州人,199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陆地水文专业,后进入东南大学攻读硕士,此后进入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做工程师,从事电力工程与水文气象勘测工作。凭着多年的钻研,他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在多份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论文。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一直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潘晓春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浏览论文,发现了一篇名为《风资源评估改进方法的研究》(以下简称“孟文”)的论文,发表在2010年12月出版的《水力发电学报》上。”潘晓春此前也做过相关研究,就想下载下来留作资料。

  “论文的摘要与我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很相似,等仔细阅读全文后,我惊诧地发现,论文的整体思想、核心公式、甚至个性化语言都跟我相似,这也太巧合了吧?”潘晓春曾在2007年10月的《现代电力》上发表过《基于矩函数的风速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一文(以下简称“潘文”),通读全文后,他确认是抄袭。

  论文的署名有三人,分别是孟昌波、马吉明、杨建设。

  “孟昌波是清华大学2008届硕士生,马吉明则是他的导师,而第三作者杨建设则可能是与他们相熟的人。”潘晓春说,从署名情况看,主要涉嫌侵权的责任人应该是孟昌波和马吉明。

  随即,潘晓春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到孟昌波的同名学位论文,完成时间显示为“2008年6月”,而其论文指导老师即马吉明教授。潘晓春表示,孟文宣称的“新方法”与他于2007年发表论文的3阶原点矩公式的形式和经验系数完全相同,这涉嫌抄袭了他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根本不能称之为“新方法”。

  “我决定给涉嫌抄袭的人写邮件,就想看看他们怎么回应这件事。”潘晓春记得很清楚,写信那天是2月14日情人节。他给孟、马二人发了邮件,并抄送论文发表刊物《水力发电学报》和他原论文所刊发的《现代电力》编辑部,并申明自己的态度:说明事实真相,消除不利影响负责等等。

  数次交涉,对方坚称没抄

  “2月15日当天,我就接到了马吉明教授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语气还比较客气,首先说了句对不起,然后表示道歉。”潘晓春说。

  “但他说,论文的参考文献存在漏注和错注的情况,希望我体谅。”这番话让潘晓春没法接受,他坚持认为对方就是抄袭,但马教授并未正面承认这一点。

  “马教授说与我们河海大学的某教授关系不错,一再表示要来南京与我面谈,我认为既然不承认存在抄袭,那没必要麻烦马教授过来一趟。”

  潘晓春说,他想要的结果并不复杂,他只希望对方承认抄袭的事实,消除对他本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果你认错了,那这事也就轻松过去,我不追究。”

  但事情远非潘晓春想象的那么简单。几天后,他收到《水力发电学报》的邮件,称孟昌波本人并未联系到。

  此后,潘晓春与马吉明之间再也没有了电话沟通,只有过几次邮件往来。马教授在邮件中表示,他在电话中的态度已经“非常诚恳”,不明白潘晓春抓着此事不放“要达到什么目的”,潘晓春一再与马吉明理论,但这些沟通并未奏效。

  直到2月24日,论文第一作者孟昌波发来“对潘晓春先生质疑信的回复”。孟昌波在回复中称,他收到导师马教授邮件才得知论文被指抄袭,于是“决定抵京向学报及导师解释清楚”。在回复中,孟昌波从“关于时间”、“思想形成过程”、“数学拟合过程”、“关于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做出解释。孟昌波表示,“孟文”的思路最早形成在2006年8月,早于“潘文”发表的2007年10月,“不可能存在抄袭”。

  对于这份回复,潘晓春觉得很可笑,他给孟昌波回复了邮件,并且就这四条逐一反驳。

  “他将‘思路形成’实际时间提前,证明‘完整思路’早于我,思想形成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此解释‘巧合’,这不是笑话么?”

  潘晓春特别指出,孟昌波提及2006年8月参加木联能软件培训,而据他已掌握的资料,孟硕士参加时间或是2007年7月10~13日,而非其声称的“2006年8月”。

  “确有必要的话,我可以提供一同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及通讯录等资料。”潘晓春在对孟的回复中说。

  此番交锋后,潘晓春没有再与孟昌波联系。可随后,倒是有位自称是河海大学校友的人联系到了他。

  “他跟我拉校友关系,说曾经在河海大学读硕士,后来又去清华大学读博士,算是两所高校间的‘桥梁’。”这位校友委婉地告诉潘晓春,清华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很严厉,对老师和学生影响都会很大,他希望潘晓春就此收手。“我跟这位说客在网上聊过,但我表示只想让他们师生两个人给个明确答复而已。”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袭击SONY黑客3人落网 其背后组织誓言报复(图)
下一篇:美国小城连续发生乌鸦向警察泄愤投粪便怪事(图)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