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的人生目标中,肖传国牢牢写入了“报仇”两个字。尽管他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著名的教授,是“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甚至距离中国科学院院士也仅有一步之遥,可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从没忘记这两个字。
甚至,两周前,当他在南美春风得意地做讲座、演示手术,还在“安有防弹玻璃的总统包厢”里观看足球赛的同时,肖传国依然不忘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攻击“仇敌”们。
“这一对蠢货居然公开挑衅,那就花点时间彻底揭露。归心似箭!”在表情斯文的博客头像下面,他这样写道。
但这场“报仇”随即被画下了句点。9月19日,当肖教授从南美回国步入浦东机场时,迎接他的是手铐和警车。在第二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警方宣布,肖传国因涉嫌“雇凶伤人”,已被拘留审查。
根据肖传国的供词,8月29日,他雇用3名犯罪嫌疑人用辣椒水和羊角锤袭击了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在此之前,6月24日,从事科学报道的媒体人方玄昌也受到了同样的袭击。而这一切,都是他“报仇”计划的一部分。
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日前,肖传国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表声明称,肖传国教授涉嫌故意伤害罪纯属个人行为,医院将密切关注。华中科技大学也同时发表声明,对肖传国教授可能涉嫌故意伤害方舟子一事表示非常遗憾,并暂停其作为教师和医生的一切活动,“待事件进一步清晰后作出最终处理”。
“邓朴方、桑兰都曾经找过我,希望我帮他们做手术”
当肖传国坐在警察面前,用手拨着额前垂落的头发,露出尴尬的笑容时,人们很难想象,5年前,他曾经西装笔挺地在媒体前自信宣称,自己的理论“有可能在5到6年后获得诺贝尔奖”。
这一被命名为“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技术理论,旨在“绕过”脊髓中枢,将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相连,从而使截瘫患者免除大小便失禁的困扰。更多的时候,这一理论被简化为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名字:“肖氏反射弧”。
根据肖传国的介绍,“肖氏反射弧”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开始进行动物试验。1995年,他开始在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的截瘫矿工身上进行临床试验。
1999年和2004年,卫生部两次对“肖式反射弧”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结果分别为“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随后,基于这一理论的肖式手术在国内的医院中逐渐推广开来,俨然成为许多脊髓损伤导致大小便失控病人的福音。
“邓朴方、桑兰都曾经找过我,希望我帮他们做手术。”在一次采访中,肖传国不无炫耀地对记者说。
2005年,50岁的肖传国开始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增补院士评选。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的“最高、终身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03年,肖传国曾经角逐工程院院士失败,这一回,他转换方向,并且顺利进入了145人的初步候选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将有超过1/3的人最终成为中科院院士——肖传国距离“中国最优秀科学家”群体只差最后一步。
但方舟子却在此时将打假矛头指向了他。2005年9月,方舟子指出,肖传国20多年来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4篇,其罗列的“国际神经泌外最高奖”,其实一个是很容易获得的会议摘要“竞赛奖”,另一个则在获奖名单中找不到其名字。同时,方舟子声称,肖传国所谓“国际公认”的肖氏反射弧理论是“自吹自擂”,并质疑手术的疗效。随后,媒体人方玄昌则在自己编发的报道中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在肖传国看来,方舟子对自己的抨击是“报仇”——就像自己后来向对方所做的一样。因为早在2001年,自己曾以“昏教授”的笔名揭露方舟子存在剽窃行为。
无论如何,在当年12月公布的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并没有出现肖传国的名字。两年后,肖传国再一次参加中科院院士增选,并再一次与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失之交臂。
对于自己无法当选院士的原因,肖传国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一是因为自己“从不搞关系”,别人评选,“账上就花了500万”,而自己每次只花2.5万元;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方舟子的质疑:“如果没有方舟子,我应该早就是院士了。”
这样的怨恨被他高调地坚持着。“我要亲自报仇雪恨……本教授有恩必报、有仇必报。”2006年,在一封《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中,肖传国这样写道。这封措辞激烈的公开信被发在了肖传国所在的武汉协和医院官方网站的新闻里。
这让被称为“科学打假斗士”的方舟子感到惊讶:“我虽然揭露造假的事情很多,但像肖传国这么猖獗的还是很罕见的。他在网上丝毫不隐瞒他就是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之后的5年里,肖传国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连续5次起诉方舟子。他在网络留言中曾不止一次公开自己的内心,“积德、赚钱、报仇,慢慢来”。甚至,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次讲座中,“报仇”的人生目标被他堂而皇之地用大字体写在了幻灯片上。
“院士暂时不当,诺贝尔奖暂时不想,此仇不可不报”
当肖传国“雇凶伤人”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时,这位曾经的候选院士的形象,在周围人的描述中略显矛盾。
在一些人眼中,肖传国是一位温和、亲切、容易相处的学者。一位因为孩子生病而与肖传国打了8年交道的病人家属回忆,肖给孩子看病“很仔细”,总是轻声细语,“没见他发过脾气”。而医院的一名护士虽然不常见到这位常年在外地的医生,但仍然觉得他“为人不错、挺和蔼的”。
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一位医生向媒体记者介绍说,作为科室主任,肖传国很平易近人,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科室有人过生日,他常拉着大家一起聚餐。平日里,肖传国风趣、幽默,“经常开一些高级玩笑”。在乘坐电梯的时候,他还常常与电梯师傅打招呼、聊天。
不过,在另一些同事的评价中,肖传国是一位“严肃的领导”。他1975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1981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在美国留学、定居,后来被协和医院请回,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第一批“特聘教授”。每次出现在办公室里,他总是西装革履,头发纹丝不乱,“看起来很斯文”。除了工作需要和医生交流,其他时候,他很少与人说话,“很有领导的派头”。
对于自己的办公室,他总要求桌面一尘不染。给他打扫卫生的清洁工还记得,有一次,肖传国发现办公桌上有灰尘,就把她叫来训了一顿。
“反正你也不是经常到办公室来。”这位阿姨小心翼翼地回嘴说。
肖传国立刻告诉她,当年毛主席住在东湖宾馆,也不是经常来,但还是有人每周给住处打扫卫生。
身边的朋友们大多对肖传国的性格颇有微词,有些人甚至直言他“情商太差”。一位熟悉肖传国的朋友认为他“性格偏强”,在学术交流时“有些偏激”,比如,在一次聊天中,肖传国曾对另一位朋友进行人身攻击,导致两人绝交。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对媒体记者表示,他知道肖传国“个性不太好”,但怎么都没想到他会做出如此鲁莽的行为。
2006年肖传国起诉方舟子时,生化医学界权威人士,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学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曾经撰文,直斥肖传国是“傻瓜或者精神病”:“精神健全、懂基本规律的成年科学工作者如果要得到科学界的认可,都知道是要靠自己的科学工作,而不是在媒体、网上,或者法院里去无休止地费时间和气力。”
肖传国的第一位博士生向记者回忆说,自己曾对“肖氏反射弧”手术的效果提出意见,结果肖传国不仅让自己推迟了几个月才毕业,还发表公开声明,“断绝两人的师生关系”。
“他的个性很难捉摸,比较自我,很恐怖。”这位学生说。事实上,在断绝师生关系后,肖传国还一直怀疑他在背后策划病人上访。
在方舟子之后,人们对肖式手术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在过去的几年里,方舟子的律师、媒体记者和志愿者在各自的调查中分别发现,肖传国口中80%%有效的肖式手术,实际上治愈率低得惊人,连被当做治愈案例广为宣传的患者,在3年后也仍然“离不开尿布”。
更严重的是,肖式手术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术后,许多患者变得腿脚不灵,甚至有些人不得不选择截肢。
这些调查的公布再一次让肖传国怒不可遏。他曾经打电话怒骂一位发表调查报道的记者,声称自己“就当被狗咬一口”。“你这疯狗。记住今天。”在随后发去的威胁短信中,肖传国这样写道。
这条短信被该记者保存至今。“一位学者竟然会如此阴毒。如果没有接触的话,我怎么也想象不到。”他说。
肖传国显然并不在乎这些评价,“报仇”始终是他重要的目标。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公开表示:“院士暂时不当,诺贝尔奖暂时不想,此仇不可不报。”他坚持打官司,坚持在网络上痛骂方舟子,并最终选择了暴力的方式。
“这么知名的专家,应该不会做这么傻的事情吧”
根据犯罪嫌疑人向警方所做口供,肖传国花了10万元,请他的远房亲戚找人“教训”两个主要的“仇敌”,方玄昌和方舟子。
6月24日清晨,方玄昌在回家路上被两人用钢筋痛击头部,打断两根动脉,头部创口深入颅骨,现场血迹蔓延五六十米。在被送往医院后,方玄昌一度陷入半昏迷状态。
8月31日晚,方舟子在住所小区门口突然被一名男子朝脸部喷射气雾,试图将他麻倒。在方转身逃跑后,袭击者追赶不及,便向他投掷铁锤,导致他腰部两处破皮流血。
方舟子遇袭后,肖传国在各个场合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他在许多科学记者的博客里积极留言:“方舟子案能立即破案!请联系我。”同时,他还在博客上3次发表“讨方檄文”,质疑方舟子报假案炒作自己,直斥方为“骗子、伪君子、刑事罪犯”。
在似乎风光无限的南美访问期间,肖传国在博客上评论当地护士英语不好,“你要镊子她递上锤子”。行文至此,他不忘饶有兴味地补上一句:“嗯,怎么扯到锤子啦?”并且在句末加上了一个笑脸的符号。
这种高调的幸灾乐祸几乎时刻伴随着肖传国,直到他在浦东机场被警察戴上手铐、押上警车。
当肖传国被北京警方拘留审查的消息传出后,一位肖的泌尿外科同行对记者表示自己“很震惊”:“搞学术的人,应该会用法律来解决事情。”而在肖传国所在的武汉协和医院,许多病人家属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这么知名的专家,应该不会做这么傻的事情吧?”
但肖传国在面对警方的问讯时确实承认了自己“雇凶伤人”的行为。这位距离院士头衔曾仅有一步之遥的医学教授,迈出了“报仇”的极端一步。 本报记者 付雁南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