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数码科技

美国网民匿名发帖互相谩骂 掀起实名制之争(图)

www.sinoca.com 2010-07-06  南都周刊


  几分钟不到,“奥巴马的姑姑准许留在美国”这条新闻只有少数人表示赞同,更多的人则是出口谩骂。甚至,还有一些匿名发帖者将整个事件上升到政府腐败的高度

  有记者报道了马萨诸塞州州长帕特里克对亚利桑那州新移民政策的猛烈抨击,在那篇报道的下面,斯坦利用Xenophonic这个昵称如此评论道:“我不管你从哪儿来,只要是非法的,都给我滚回去!”
  

  今日的网络,充斥着各种网友的留言,他们的评论从重大新闻事件到细微生活服务,不一而足。其中的大多数不过是无关痛痒的个人见解,但是有些却也尖酸刻薄、入木三分。那么,这些匿名发帖者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发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5月17日下午2点,Boston.com主页上更新了一个头条新闻,标题为“奥巴马的姑姑准许留在美国”。几秒钟之后,新闻下方的评论框内便出现了一条评论,抢到“沙发”的这位匿名读者如此写道:“她当然可以获得准许。”

  在美国,关于移民、奥巴马、联邦税收以及种族偏见等话题,总是能在网上社区掀起一波激情的论战,而像奥巴马那位非法移民的肯尼亚姑姑是否能留在美国的话题,则更是头条中的头条。几分钟不到,这条新闻下面已经出现了好几条跟帖,只有少数人表示赞同,更多的人则是出口谩骂。甚至,还有一些匿名发帖者将整个事件上升到政府腐败的高度。

  匿名评论的双刃剑

  全美的新闻论坛大多都是如此情景,一条争议性强的新闻总能引来网友的犀利评论,而这些针砭时弊的言论又往往会夹杂着些带感情色彩的谩骂和侮辱。但是这类网站对留言、发帖一般不做限制,网友大可以无所畏惧地说自己想说的。这就好比是巴基斯坦的那些偏远部落一样:天高皇帝远,我们自可肆无忌惮。

  而 Boston.com这家属于《波士顿环球报》的网站,设有新闻版主一职,每个时段都有一到两名版主监管着每天至少六千条网友留言。版主不可能跟踪每一条留言,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议性强的新闻主题上,并随时评析网友之间论战的等级。斯蒂夫・摩根是一名有着多年经验的网站版主,他的电脑屏幕总是显示着一个不停变化的红色数字,那代表着需要他马上平息的网上论战,对于那些出言不逊,甚至是已经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留言,摩根往往会把他们直接删除。

  在很短的时间内,奥巴马姑姑的这条新闻留言已经完全演变成了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极端攻击。有网友写道:“奥巴马本人是肯尼亚人,是非法移民,但是却成了美国总统。像奥巴马这样的外国人正在侵略我们国家,这全都是你们自由派的错。”这条留言刚传上网不久,Boston.com的职员们便关闭了这则新闻的评论功能,数百条网友评论瞬间人间蒸发。

  类似这样的事件正逐渐成为困扰美国新闻网站的头号问题。在疲于应对那些无法无天的网友留言时,网站的管理人员们也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人、出于什么样的缘由天天无所事事地待在网上不停发帖、跟帖?

  新闻机构在掌管他们的纸质媒体和网络平台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对于报纸这个历史悠久的媒介来说,读者来信由于附有姓名和地址,编辑得以掌握对方的一些基本个人资料。但是在网上的新闻评论区,人们只需要提供一个永久性的邮箱,便可以获取到用户名。这样的运行模式经过数年的实践,终于还是露出了缺点。最近,美国的几家大报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著名的政治新闻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纷纷表示,要考虑修改他们网络版报纸的评论政策,将在近期推出有关实名评论的措施。在他们看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打击那些口不择言的网民,从而大大减少极端的网络论战,让真正有想法、有观点的人在更清净的环境下畅所欲言。

  匿名评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赋予发帖者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较为安全地透露一些内幕消息,或者无所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这样的自由权利也很容易被不法之徒滥用,他们有心或无意散布的谣言可以轻易将一个人、公司、机构的声誉毁于一旦,甚至将他人的命运推至悬崖边。因此,很多人认为有必要实行实名制发帖、留言,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实际上,网络匿名留言是个全世界共同的议题。韩国已经率先推行网络实名制,而中国也在跃跃欲试。但是,网络文化自打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赋予了匿名的特征,想要改变它并不容易。何况,网站也依靠浏览量来盈利,一旦放弃匿名留言肯定会对浏览量和跟帖数产生不利影响。

  匿名留言并非一无是处,在那些个无谓的喊叫、吵闹之中,往往还是能够发现一些精华帖和留言,或博君一笑,或发人深省。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的网民是俗称的潜水者,即看帖不回的人,百分之九的人会偶尔跟帖一次,只有百分之一的人才会经常性留言跟帖,用快餐业的一个词来形容是:重度消费者。麦当劳和汉堡王这样的快餐业巨头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来研究他们所谓的“重度消费者”。但很可惜的是,新闻网站尚没有形成这样的习惯,他们对于那些发帖、留言者知之甚少。

  两个铁杆网民

  斯坦利・塔拉贝克是个典型的网络发帖爱好者。他每天作息时间规律,5点起床,6点用早餐,然后便打开电脑查看自己当天的星座运势。作为一个离过两次婚、处于半退休状态的男人,66岁的斯坦利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看完星座运势之后,他便会打开Boston.com的主页,用“Xenophonic”的昵称登录进去。“Xenophonic”虽然没有任何意义,但形似“Xenophobic”(仇外主义者),名如其人,移民问题确实是斯坦利一个钟爱的话题,作为一个保守派,斯坦利关注的议题还包括工会、平权运动问题等。

  上个月,有记者报道了马萨诸塞州州长帕特里克对亚利桑那州新移民政策的猛烈抨击,在那篇报道的下面,斯坦利用Xenophonic这个昵称如此评论道:“我不管你从哪儿来,只要是非法的,都给我滚回去!”

  有些自由派的网民随即跟帖指责斯坦利有仇外心理,但他很快用自己的身世做例子回帖,说自己的父亲当年是合法从阿尔巴尼亚移民到了美国,结尾还不忘强调一句:“告诉你们,我可是合法移民的后代。”

  斯坦利的政治观点来源于自身的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父亲为移民到这个国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包括多年辛苦的工作以及八年的军队服役。所以,当看见有新移民想钻政策空子时,他自然觉得不公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斯坦利经历了著名的民权运动,妇女及少数族裔在这场运动中获益匪浅,但也间接导致斯坦利这样的男人在职场上受到忽视。所以,斯坦利对“民权运动”等议题自然没有什么好态度。

  斯坦利会将早晨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浏览网页、回复发帖上,然后再去上班。这个证券行的分析师除了偶尔和自己的老板聊聊以外,基本上都会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发表在网站的帖子上。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回家,斯坦利又会将电脑打开,浏览一下是否有网友对他的发言做回复。他最得意的一次经历是,自己在一篇名为“我懒惰的美国学生”专栏中的回复,竟然得到了600多名网友的推荐。

  除了上网留言以外,斯坦利没有什么其他的个人爱好,他倒是会做些手工,比如墙上的挂毯之类,但也仅此而已。斯坦利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每周工作只需要二十小时。他也不做任何运动,不喜欢和朋友去酒吧喝酒或出去旅游,也没参加任何组织。他唯一活跃的场所,就是网络。

  虽然斯坦利所持观点稍显偏激,但是他的留言并不会经常被版主删除。在大部分时间里,斯坦利还算是个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网上的发言是真实所想,完全是为了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正是优秀网民与浑水摸鱼之辈最大的区别。

  当然,网民来自各行各业,社会层次并不相同。当记者提出想要采访他们时,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抵触情绪。但是有些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在留言中吵得最大声、表现得最极端、最会挑事的那些发帖者,往往会将自己隐藏得很深,不轻易接受记者采访。对于他们来说,匿名是他们最大的保护伞,是他们发起网上论战的最好工具。

  迈克尔・伯伦斯也是一个长期发帖的网民,他原本是一名私家侦探,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多是跟诈骗之类的案件打交道,后来因为身体有疾,迈克尔从一线退了下来,成为一名侦探小说家。他开始接触网络,完全是因为他发现网络发帖对其写作大有好处。

  迈克尔的网名叫科特・拉森,相较于斯坦利来说,迈尔克由于职业习惯显得为人谨慎一些。他喜欢引经据典,经常对后9・11时代的美国人权问题、巴以问题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天最多能发四个帖。和斯坦利相反的是,迈克尔是个自由主义者,但是在积极性和参与性上来说,他与斯坦利一样投入。与斯坦利相同的是,他也十分在乎有没有其他的网友推荐自己的留言。“我很喜欢网络社区的这种特点。”

  迈克尔还在网上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沙姆。这位来自美国北海岸的心理医生在阿拉伯―以色列关系问题上,和迈克尔有着相同的理念。沙姆为人低调,不喜欢高调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是通过网上留言,两人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味。“我从来没想到,在网上认识的人可以成为我的朋友。”沙姆说。

  实名制之争

  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对于网络言论限制很少,只有涉及有组织犯罪和性犯罪的言论会被警方监控。然而,匿名制带来了更大程度上的自由,但也带来了污言秽语和煽动性言论。匿名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同时,似乎也成为一种网络伤人工具。

  3 年前,美国密苏里州49岁的妇女洛瑞・德鲁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因为在网上用虚假身份发言而锒铛入狱。她为了报复与自己女儿吵架的13岁女孩梅甘・迈尔,与女儿在MySpace上冒充名为乔希・埃文斯的男生,对梅甘恶语羞辱,并带动一批不明就里的网民加入辱骂行列。最后,这个不堪网络言论侮辱的小女孩在自己的房间上吊自杀。2007年,该事件的主导者洛瑞被判处3年监禁。

  而就在今年,27岁的美国男子斯潘塞因在社交网站上传一首题为《狙击手》的16行诗而被捕。2007年8月,他以“痛苦1488”的网名将这首诗上传至社交网站New Saxon.org,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名持枪者开枪打死一名“独裁者”的情形,死者后被认作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美联社认为,一旦所有罪名成立,斯潘塞将面临最高15年监禁,而美国网友更是把斯潘塞被逮捕审判讽刺为“影射罪”。

  也难怪《迈阿密先驱报》的专栏作家莱昂纳德・皮茨说,匿名原则已经令一些论坛成为“粗野、偏执、刻薄和低级趣味的天堂。”更甚的是,很多新闻网站在监管网友评论时,缺乏有效的威慑力打击不良发言,同时对于独立思考、言语慎重的发帖者,也没有鼓励他们积极发言的措施。

  57 岁的斯蒂夫・叶富顿对这种情况了如指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电子公告板,即早期的网络社区。此后多年,斯蒂夫一直身处网络产业,也曾经担任过新闻网站的主编。在他的意识中,早期的新闻网站对留言者的身份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他们提供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信用卡账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传统并未传承下来,越来越多的网名使用昵称留言、发帖。

  斯蒂夫目前供职于Morris出版集团,这个公司拥有十三家位于不同地区的报纸。他的工作主要是帮助这些报纸的网络平台清除不良留言,但同时也能保证网民的隐私不受到侵犯。斯蒂夫采取的方法是,在搜集网友真实姓名和地址的同时,也允许他们以假名登录发言。“网络评论是为了交流意见,不是交流作者信息。”斯蒂夫一直担心由于公开个人信息而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实名制是言论自由的悲哀,而新闻网站的实名政策将使网民的意见趋于一致。”

  与斯蒂夫相对的,Gatehouse媒体公司的前任数码部主任霍华德・欧文斯则是坚定的实名制推广者。“我们网站的用户更愿意加入线上讨论,因为他们知道正在跟自己辩论的网友到底是谁。在实名制问题上,我们网站的很多老用户也表示了赞同。”

  当新闻网站还在纠结于是否需要推行实名制留言时,有一种新的论调则认为,随着现在SNS网站的盛行(例如Facebook),所谓的完全匿名留言其实并不存在,所有的网站都可以连接到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而在这个页面上,人们往往都会留下自己的性别、邮编地址以及出生日期等信息,这些信息重合的可能性不大。一项调查显示,依据这三项指标,87%的匿名留言者完全可以被“人肉”出来。

  也许,规范那些匿名发帖者言论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提醒他们:我们要想知道你们是谁,是件多么容易的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上一篇:美国反思转基因技术 由挑战转为尊重自然(组图)
下一篇:您另一半总爱赖床怎么办?据说这一招魔咒很管用

[声明] 加拿大华人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加拿大华人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网站完整版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留言 | 联系我们 | RSS
Copyright © 2000-2015 加拿大华人网 SinoC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