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强弟子:背后有官方推手
冯志强的弟子马来旺目击了这场比武。那一年,他26岁,是北京地铁的一名员工。
50多岁的马来旺现在常年在北大、中科院物理所等院校教授学生武术。他为人低调,不像《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接触过的很多武术圈人,总爱把话题拉到自己身上。他的讲述,远比当事人自己更完整、详细。
马来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场比武背后有官方的推手“一个外国人来中国比武,必须把他的气焰给打打。”
他后来听冯志强工作的北京电机厂工会的人说,1981年8月,北京市体委发函到厂工会,替他请假三天,理由是“接待外宾”。“那时候借人、请假,都得有个官方的证明。”马来旺说。
9月2日,马来旺和冯志强的其他五六个弟子,一大早就来到体院观战。他发现校方还多找了几个替补的,因为,“万一冯先生不行呢”?
马来旺记得,冯志强是穿着工厂的蓝色工作服去的。校方说这个比赛比较正式,因而找了一件运动服给他套上,背后印着“北京体育学院”。
比武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术馆里举行,当时在场的有四五十人,除了武术界的人,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
马来旺回忆,比武开始前,在北京体育学院校医院工作的李永昌主持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介绍比武双方,说明比武的目的库玛一是想切磋,二是想拜胜者为师,并称,比武是为了“促进中美人民友谊”。李永昌还宣布了比赛规则:不许戳眼睛,不允许袭击后背、后脑,打倒了算一局,打重了就停止比赛,等等。双方均表示没有异议。
一开始,库玛用勾拳攻击。冯志强并不适应,“开了两次手没开中”,只把攻击的拳给弹开,后来好不容易一掌打在库玛正胸,一下子把他打退了好几步。
库玛急了,朝冯志强就蹬了过来。马来旺比划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一攻击招数,特别像跆拳道。
冯志强往后一闪,库玛踩上了他的右脚。冯稍一定神,猛地一拳打向库玛胸口,库玛闪开了。但他没闪过第二拳,摔了下去,头重重地磕在木地板上。
这一回合持续了两分钟。
歇了10多分钟后,两人开始了第二回合。库玛先攻击,冯志强突然一下扣住他的腕子,一撇,就把他摔出去了。库玛的腰“震得够呛”,当即表示不打了。
库玛受伤不算太严重,但下场后只能猫着腰走,连说“verygood,这才叫中国武术”。冯志强的右脚脚骨其实也受了伤。“第一次打外国人,冯先生是出了不少汗的。”马来旺说。
比武之后,两人去了医务室。按摩完后,库玛通过翻译要求冯志强演示一下刚才是怎么把自己弄倒的,于是两人又推了一次。冯很容易地把库玛打倒,大家谁也没在乎。
后来,马来旺又在北京的天坛公园见过库玛。据库玛自己说,他回到美国后,因为输了比赛的事情被人知道了,脸上无光,武馆和俱乐部也都垮台了。库玛向冯志强提出拜师,但被拒绝了。
冯志强另一弟子:整个故事被放大
冯志强的另一个弟子、武术家真子当时虽然不在场,但提供了作为圈内人所知的一个侧面。
真子从50年代就开始练习太极拳,在圈里名气不小。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些事情不好说。”
“当时体院哪有那么些人会推手?只好上公园找。他们找到一些所谓名家,到那一搭手,啪一下又给摔了。”真子说,“库玛连着打败了3个人,中国武术现眼了。”
真子所听到的比武经过是,库玛每天要去北京体育学院的校医院学推拿,校方于是安排冯志强假扮校医院大夫,等库玛按摩完,冯被介绍给他,提出比试。
“后来库玛输掉,是因为他根本没往心里去;冯志强这边则是铆足了劲。”真子说,“那根本就不是比武,人家是去那按摩的。要是正规比武,库玛绝对不会那样的。不道德,违反规则。”
真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传统武术的比赛是这样的:签一个“生死文书”,同意不分男女、门派、体重、老少,摇签出来打。
真子认为,整个故事被放大,有另外一个背景。
当时,练太极的人很少,全北京的练习者加起来也才1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其他拳种纷纷成立各自的协会组织,陈氏太极拳也在1983年成立研究会,试图推广本门拳法。成立大会除了提出让10个优秀师傅开班教授太极,更提出一个设想。
“当时的说法是,一定要把冯志强捧一捧,这样便于陈氏太极拳的推广。”真子说。“冯志强有个侄子是记者,就是他把这件事给报道出来的。”
真子认为,没这记者,“这事情等于零,不会越吹越大”。因为,要说跟外国人比武,他自己就不知道跟多少老外比过,都没人来报;而冯志强就打了个“假的”,就那么火,30年过去了还有人问。
也从未有媒体对此进行过求证。“一没违法,二不危害国家政府,打败了美国大力士,对国家还有好处呢!中国人不就图这个吗?”真子说。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