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运动会落幕了,中国在一系列重大赛事之后,终于得到了喘息。中国看似无限风光的背后,却隐含着累累伤痕。对此,党报《人民日报》就发文称,中国举行的综合性运动会太过密集,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慷慨的东道主,为逞一时风光,不惜一切代价,导致劳民伤财。
据《人民日报》10月28日报道,中国最后一项综合性运动会――第七届全国城运会的落幕,繁忙的中国体坛终于迎来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不过,这个休整期仅仅是短暂的两个月。明年1月,第十二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的圣火又将在吉林长春点燃。
2012年虽是奥运会年,但国内体坛依然不会沉寂,除了年初的全国冬运会,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将分别于9月、10月在天津和河南南阳举行。
2011年,在国内举行的综合性运动会可谓摩肩接踵,先后进行的包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贵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杭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南昌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会,将下半年的日历填得满满当当,少则“一月一会”、多则“一月两会”(残运会与城运会就重叠举行),赛事的密集程度令人目不暇接。
如此众多的运动会“扎堆儿”,的确有办赛节奏上的巧合。目前国内按期召开的综合性运动会已超过10个,基本上4年一个周期,因此至少会有两三个运动会将在同一年进行,再加上近年来一大批国际性运动会的进入,使得中国“会”多的事实更为凸显。放眼全球,亚洲是拥有最多综合性运动会的地区,若论国家,则以中国为最。
自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一股巨大的办赛热潮席卷全国,大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各地争做东道主,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当是首选,广州和深圳已分别举办了2010年亚运会和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天津和南京则正在积极筹备2013年东亚运动会和2014年青奥会。
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会“落户”中国,一方面是因为大型运动会的综合价值与规模效应大大激发了各地的办赛热情,另一方面综合国力的提升也令更多城市具备了办赛条件。当然,还应看到,国人的好客与侠义也在为办赛潮推波助澜。如果说,当初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希望世界给中国一个机会,那么眼下中国乐于承办各种赛会,似乎是在给世界体育更多的机会。一些并无特别吸引力或市场开发价值的赛会如果没有中国伸出援手,很可能会面临难以为继的窘迫。某种程度上,中国正在世界体坛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即便是国内的综合性赛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捧。规模已堪比奥运会的全运会,其申办竞争之激烈,超乎常人想象。就连关注度不是很高的所谓“小众”运动会也不愁无人问津。以往,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具备承办大赛的资格与实力。近年来,除了传统运动会,一些主题更集中、特色更鲜明的运动会,如全国红色运动会、全国智力运动会、全国水上运动会等勃然兴起,也让诸多二、三线以及西部城市加入到东道主的行列。
那么,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稠密、民族众多的大国,究竟需要多少运动会较为适宜?这个问题恐怕见仁见智。
以全运会领衔的国内综合性运动会早已形成一个庞大复杂的竞赛体系,十几个大型赛会分别归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农业部、中国残联、国家民委等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赛会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意义,并在一段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然而,当时代走到今天,当一些赛会的功能已逐渐缺失或被其他形式所取代,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将如何对接?现有的竞赛体系是继续沿用,还是需要调整乃至打破重构?这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而且也不是体育部门能够独立解答,这将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或许,眼下,比争论赛会数量多寡更实际的话题是,如何提升赛会的质量和效益。
先看一则近日媒体热议的新闻,10月20日,广东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在江门市开幕,深圳市没有组队参赛,只派出一些代表以观摩形式出席。深圳方面解释,因为本市已没有农民,为了不搞形式主义,所以不参加本次运动会。暂不论深圳到底还有没有农民,至少深圳对一次行政运动会的公开拒绝,不禁令人思索,是否一些赛会的适应性与吸引力正在衰减。
毋庸置疑,各类综合性运动会的定期举办,对推动中国体育事业乃至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赛会上的浮夸之风以及办赛过程中的一些非理性现象也日益突出,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不满。归纳起来,目前各类赛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规模膨胀,办赛成本惊人。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努力谋求“瘦身”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的综合性运动会却逆流而行,各类赛会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为数不少的东道主好大喜功、求全责备,以承办一届“历史之最”的赛会为荣。从全国主要赛会规模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类运动会今日的设项、参赛人数已膨胀到最初的数倍,其中不排除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也有相当多的水分。“注水运动会”大大增加了办赛成本,给交通、接待、环保、安保等各项筹备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办一次赛会几十亿、上百亿元的惊人投入早已司空见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全世界最慷慨的东道主,为逞一时风光,不惜一切代价。
铺张浪费,资源无法利用。大体量的运动会势必需要大批量的场馆设施,而在硬件建设上竞相攀比、追求奢华之风也在各地愈演愈烈。被冠以“奥林匹克中心”响亮名头、动辄数万人坐席、耗资不菲的大型体育场馆在全国遍地开花,说是赛后可以服务于全民健身,但基本无法兑现。说到底,为赛会而生的场馆与全民健身需要的设施,具有天然不同的属性。群众健身需要的是就近便利、小型多样、质优价廉的场馆设施,而大型场馆往往建于人们难以到达的偏远郊区,且运营维护费用极高,越开放越赔钱。因此,大赛落幕后,很多场馆都关门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并衍生出一种极为怪诞的现象,一方面是我们拥有的超豪华、高档次的场馆数量堪称世界之最,一方面却是群众健身依然缺乏最基本的场地设施保障。
弄虚作假,赛风难以扭转。将目光投向赛场,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各类运动会虽然归属不同部门,面对不同群体,但均与地方政绩、选手奖金挂钩,因此赛风赛纪问题始终难以根本扭转。同一名选手,换上不同的“马甲”便能在各个运动会间成功穿越,时而学生、时而农民、时而工人,分身有术、造型百变。除了身份造假外,假年龄、假比赛、兴奋剂、黑裁判等事件同样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还有一些东道主,为争坐金牌榜头把交椅,不顾形象、不择手段。
千会一面,观众审美疲劳。如今,很多赛会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办赛思路趋同、办赛模式单一,缺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缺少自己的文化内涵。无论何种赛会,一定要有隆重盛大的开幕式,开幕式上一定要有大型文体表演,文体表演中一定要将东道主的历史从古至今、从文到武全方位演绎,而且一定要有大牌歌星倾情演唱从歌词到旋律其实都极为雷同的赛会主题歌。也难怪,如此的千篇一律,皆因这些创意大都出自相似的创作团队,他们是游走在各地的办赛专业户,他们富有经验,但缺乏创新和突破。如出一辙的开幕式、水平不高的竞技场,必然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削弱了赛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已无需罗列更多的赛会乱象,只想阐明,大型运动会以及中国体育到了需要谋求变革的时刻。
我们有没有必要办这么多运动会?如何真正实现节俭办赛、让赛会回归体育本源?如何让赛会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国体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探索的课题还有太多太多。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