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他们打算用特殊的材料把整个体育馆“包裹”起来,这种多孔的、半透明的印花织物,可以令整个场馆都“自然呼吸”。今年8月,“伦敦碗”找到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化学巨头陶氏化工,他们将为这个体育馆的新的装饰外壳买单。据悉,它将被钢筋和混凝土覆盖上336个25米高的临时垂直板。
伦敦奥运游泳馆的设计理念,跟“伦敦碗”如出一辙,一大片造型夸张大气的海浪屋顶,柔美和力量结合,带有扎哈•哈迪德明显的个人风格。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师吉姆•赫温瑞(JimHeverin)是“游泳馆”项目牵头人,据他介绍,原本扎哈设计了一片“海浪”,但考虑到座位不够,后来又给“海浪”安上一双“翅膀”,可以把座位从原本的2500个座位增加到17500个。整个游泳馆采用蓝白两色,用以吸引眼球;而游泳池两侧的座位,则利用自然光线形成的阴影,让坐在看台上的观众看不到另一边,把注意力集中到泳池。
尽管距离伦敦奥运开幕还有9个多月时间,但“伦敦碗”和“海浪”的出路早已被安排妥当。奥运会后,“海浪”里的3个大型泳池,将被划分成5个泳池,对公众开放。而“伦敦碗”上面的四层将被拆除,成为一个小型的足球场。
此前,英超球队西汉姆联队击败热刺获得“伦敦碗”的赛后拥有权。西汉姆联方面表示,球队将会保留原有的田径跑道不会拆建,这也兑现了当时英国人申奥时的诺言。如果一切顺利,由西汉姆联打造的体育场最早可以于2014年夏季投入使用。
维克里告诉记者,就他个人分析,热刺队失利的原因,在于“热刺想将伦敦碗的田径跑道拆除,西汉姆联则愿意保留它,这样‘伦敦碗’不至于面目全非。”
“钢铁怪”传奇
在伊利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中,地标性建筑不是运动场馆,而是一栋造型夸张怪异的雕塑作品。它的名字叫做“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英国人似乎更喜欢将这个庞然大物戏称为“钢铁怪”、“水烟壶”。
“当人们提到北京奥运,会联想到‘鸟巢’;而提到伦敦奥运后,会想到什么?”这是2008年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对英国设计师、艺术家提出的一个疑问。很快,市长的倡议得到40位艺术家的支持。最后入围的3个建筑创意,英籍印度裔雕塑家安尼什•卡普尔的作品“轨道塔”是其中之一。但由于“轨道塔”造型过于扭曲,一来造价高,二来设计难度大,一开始并不是获胜热门。
2009年2月,约翰逊在达沃斯论坛遇到世界最大钢铁公司安赛乐米塔尔的老板拉克希米•米塔尔。约翰逊告诉米塔尔,自己正在为伦敦奥运一处吸引眼球的“地标”筹款。同为英籍印度裔的米塔尔看到安尼什•卡普尔的设计后,马上决定投资。“视觉上太让人震撼了!”他这样告诉约翰逊。
2009年底,约翰逊代表伦敦市政府正式与安赛乐米塔尔公司签约。2010年3月31日,更名为“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的建筑正式开工。
记者在现场所见,“轨道塔”最高点比“伦敦碗”略微高出一些,由红色钢管组成的螺旋格构成。更艺术的说法是,它是一条从始至终由绵延不断的钢管组成的轨道,轨道塔也因此而得名。
施工现场只有4名工人在作业。其中两人在塔上忙碌,一人在控制机器,另外一人在地面指挥。之所以建造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塔的所有线条都是经过计算机精心计算过的。安尼什•卡普尔在空间中取了两个焦点,使整体结构连续不断地以8字形运动绕焦点循环。他们使用了一套计算机程序以完成此项过程,指定顶端和底部的极限。在底部极限,循环被终止,使雕塑由一个内在稳定的三脚架结构支撑。“它非常非常稳定,即使它看起来充满活力、不符合传统形式。”设计人员表示,“就像一条行星轨道,它一圈圈地旋转以达到稳定。所以不同于一个直连续锥,我们有一条轨道,每次环绕一圈都与自身相连。”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发言人则告诉记者:“我们不想听别人感叹:它很漂亮。我们想听到人们发问:这是什么?”
轨道塔在奥运期间对公众开放,它设有两部直达电梯,但设计公司更鼓励人们攀登455级台阶,感受独一无二的体验,整个塔在70米和80米处设有两个观景台。“你就好像在跟光线玩游戏。塔内设计一些小窗小玻璃,增加神秘感。当人们身处其中,他们不知道塔有多高。你觉得触手可及,实则很遥远。”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预计,奥运开幕后的3个月,轨道塔将吸引27.5万名游客,每小时可容纳500至700人登塔。奥运之后,它将被永久保留,登塔采用售票制,票价可能跟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摩天轮“伦敦眼”差不多,预计每年盈利1千万英镑。
从高度看,114.5米轨道塔比93米的自由女神像略高一点,但跟324米的埃菲尔铁塔相比,只能算是“侏儒”。安赛乐米塔尔公司发言人却认为,人们不必这么介意高度。“这是我们送给伦敦奥运的一个礼物。关键问题不在于高度,而是极具挑战性的结构。”
“它是一座雕塑,是一种结构,同时也是一座建筑,”安赛乐米塔尔轨道塔首席项目工程师皮埃尔•恩格尔说,“无论你喜欢或是讨厌它,你都会平心静气地将它从头到脚仔细打量。”
尽管轨道耗费了2000吨钢铁,但安赛乐米塔尔公司依旧认为它是一件环保作品。“百年之后,如果这座塔废弃了,这些钢材仍可以循环使用。而整个建筑用的水,都采用循环处理的厕所水。”
后奥运时代
2005年7月,伦敦击败当时的奥运申办地大热门巴黎,当选2012年奥运主办地。当时,伦敦主打的就是“奥运遗产”的概念。
本报记者在市政厅见到了大伦敦政府“伦敦2012”项目负责人丹•哈硕恩(DanHwthorne)。他介绍说,伦敦奥运的影响,一是创造出新的环保建筑方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寻找机会,让伦敦市民动起来,比如一周做4次运动的人,可以增加到5次,一周一次运动都不做的人,可以偶尔去去健身房。
最重要的是,伦敦奥运选址相对贫穷的东伦敦,希望能够借助伦敦奥运会的契机改变整个伦敦东区的面貌。比如贝克汉姆就是来自于伦敦东区。“那是东伦敦复兴绝好的契机。那里不再是乡下,而是城市的一部分。”
位于伦敦东区的这片土地,曾被称为伦敦的“城市伤疤”:过去400年,这片区域为重工业“缠绕”,17世纪主要发展纺织印刷,18世纪则建造汽油工厂,近两个世纪则被工业污染,这其中包括废料、化学物品、胶水工厂、垃圾填放以及汽车厂等。
伦敦奥组委接手这片土地时,75%以上的土壤已经遭受汽油、石油以及重金属的重度污染,水道变得污浊,整个天空视线都被电缆线切割得零散不已。
一年前,一家名叫“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公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家公司负责奥运后伊利莎白奥林匹克公园公共空间的开发管理,时长20年。
“我们的启动资金,来自英国政府和伦敦市长办公室,但继续经营需要自我造血盈利。”公司新闻发言人告诉记者。他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欧洲最大的城市公园。如今,多年堆积的工业废弃物消失不见,树木、花草以及湿地植物正在慢慢占领这块地皮,奥林匹克公园陆续种植了4000棵树木。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