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夺得中国全国少儿冠军、9岁夺得世界少儿锦标赛冠军、13岁夺得中国全国成年组冠军、14岁成为世锦赛亚军;16岁,她获得首枚亚运会金牌,更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第13位女子冠军,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世界冠军。她是中国少女棋后侯逸凡。
日前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纪思道(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其专栏文章中,将侯逸凡定格为象征中国崛起的另一张面孔。他在北京对侯逸凡进行了一次访问,过程中还和她下了一盘棋,结果在21步内就败下阵来。
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国际象棋强国,而且国内只有约1%的人下国际象棋。但从侯逸凡所反映的现象延伸,纪思道对中国逐渐在过去较无基础的领域,如国际象棋、篮球、稀土、网络战、太空探索以及核研究方面也展现实力表示惊叹。
这位曾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生活过的《纽约时报》前驻北京采访主任观察到,中国正通过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投资,特别是对年轻女性方面的投入,扩大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而且效应显着。他在文中总结说:“这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国举国对教育、机会和吃苦的坚持,是在西方的我们可以效仿的特质。当你被侯逸凡赐予死棋之后,你就会明白。”
一个西方记者通过个人的视角和书写,借由在某领域有出色成就的中国人来建构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形象,进而鞭策自己的国家、社会和人民认真看待中国崛起背后的成因,还有自身的不足,这不是特别新鲜的写作手法,但在很大程度上,再次体现一种西方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和危机感。
将一个天才少女的栽培和能力进行符号式处理,从中得出中国重视教育的结论,多少让人感觉这篇专栏文章有些夸大,何况中国教育本身就长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许夸大正是作者刻意追求的效果,希望读者会因此警醒,和他一样感受到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正在大步赶超的震撼。
如果把思考提升到国家的层次,中国的崛起客观上确实让一些国家感到不安,尤其是对自冷战结束后独霸全球的美国来说,它在如同棋局的国家竞争和国际关系运作中,首次感受到棋逢对手的滋味。
无论国际间主观认知的理想状态是什么,这是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必须适应的新格局,一个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将促成一个国际均衡的新局面。
国际关系的运筹帷幄如一盘棋局,但终极目标未必像一场棋局一样必须(立即)分出胜负。中美关系这盘棋怎么继续下去,围观的人在等待双方的下一步棋。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