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
他幽默地评说辞职后的变化,
“比以前更忙,
一文不挣,全年无休。”
也正因在关注艾滋遗孤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素有“亚洲诺贝尔奖”之称的拉蒙·麦格赛赛奖。
但也正是关注艾滋孤儿的这些年间,
他发现仅仅是资助他们念书,远远不够,
很多孩子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克服不了受歧视的阴影,很难“抬头做人”。
甚至不少孩子心理已经备受摧残,我亲眼看到有的孩子,把“仇”或“忍”字刻在手臂上,有的孩子立志长大后要去血战报仇。他们没有家庭的温暖,如果再没有社会的关爱,会走上怎样的一条路?
杜聪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就结合自身的经历推心置腹地跟孩子们交谈:
“我也有各种被歧视的地方,社会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不只是艾滋病患者,丑、穷、胖、矮、同性恋,每个人都有被歧视的点,勇于面对不代表不被歧视,而是不被别人的歧视伤害。”
不只是言语上的心理宽慰,他还发起各种艺术疗愈项目,通过画画、唱歌、舞蹈、戏剧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每年资助的大学生回家,杜聪就和他们一起到村子里鼓励那些艾滋孤儿: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靠知识改变命运,读大学,将来过上想要的生活。
一个个孩子听着大哥哥/姐姐说的话,眼里有了光芒,大哥哥/姐姐的切身经历,让他们羞涩的小脸上写满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这么多年的资助下来,
杜聪也清楚地知道:
慈善绝不是施舍,
更不是直接资助钱财,
“不要剥夺他们的尊严。”
即便他最窘迫的时候,
面临几千个中小学孩子要养,
什么都缺、什么都急需的时候,
他也通过多元的救助模式巧妙转化。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