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满兰喂儿子吃饭。 王冬媛 摄
唐满兰挑着粪桶下地干活。 王冬媛 摄
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一声妈,是每一位母亲最平凡、最美好的心愿。但对于湖南省桂东县增口乡侃大村张家塘组82岁的母亲唐满兰而言,让自己照顾了44年的儿子叫自己一声“妈”却成了一种奢望。
唐满兰的儿子王焱飞自两岁那年一场高烧抽搐后患上了脑瘫,不会说话、行动不便、生活不能。她44年如一日守护脑瘫儿子,种田种菜养活全家。一路走来,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少妇到耄耋老太,她说:“带好孩子就是我生活的动力。”
3月29日,初春的阳光透着墙壁的裂缝斑斑驳驳渗入侃大村唐满兰的土坯房内。她给儿子活动完四肢关节,一手掰着床架,一手吃力扶儿子起身,帮助他蹭着墙壁、用极其古怪别扭的姿势从卧室缓慢挪到了堂前,在有阳光的一角坐下了。
随后,她转身去厨房灶膛里铲了一把柴火碳倒进火笼,细细扣上火笼盖后塞在了儿子脚下。唐满兰说:“山里春天湿冷,不烤火笼怕焱飞冻着,烤火笼又担心他打翻,把自己和家都烧着。我今天得早点浇完菜地回来。”
唐满兰挑上粪桶又回头对着儿子说了一句“别怕,妈不走远”,于是走向菜地。这句话是唐满兰每天出门干活前对王焱飞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虽然儿子回应她的只有傻笑,但她说她能从儿子眼神中分辨出喜怒哀乐。
唐满兰介绍,王焱飞生于1971年,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不到两岁时,王焱飞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没过三个月,王焱飞连续发高烧并抽搐,病得奄奄一息。当年她在冰天雪地里赤着脚把王焱飞背到离家20里的县医院捡回了儿子一条命,但他再不会行走说话、智力停滞不前,成了脑瘫。
之后,唐满兰一个人起早贪黑劳动,养育儿女。当年有人看唐满兰一家孤儿寡母生活艰苦,悄悄给她出主意——扔掉“脑瘫儿”再嫁人。唐满兰气愤地和来人吵起来,她说,“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干这事,带好孩子就是我生活的动力。”
现在两个女儿早已嫁人离家了,小儿子住在县城,在建筑工地打零工挣钱上干活,一周才回家一次。很多时候,守在大山里的就剩娘儿俩。
小儿子多次提议让母亲和哥哥到县城一块住,村里人也提过把唐满兰和王焱飞送到敬老院去,都被唐满兰婉言拒绝了:“我们有田地可种,能养活自己,哪儿也不去。”当天上午,她给整块菜地除草施肥;下午,她要为几丘荒田种上桐子树。
“生活有望。”唐满兰说,“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尽管每天需照顾残疾儿子,但不再像过去那样拖三带五干活了。虽然日子清贫,但她坚持不向其他几个孩子伸手要钱。2014年,她种的石菖蒲在中药材贩子那里卖了900元,种的蔬菜、散养的家禽、积攒的鸡蛋在县城集市上卖了1000多元。每个月政府发的低保、农村高龄补贴、养老金累计320元。政府还批一笔2.9万元特困户危房改造资金,小儿子正计划着建几间砖瓦房,把她和王焱飞从土坯房里接出来。
“村里人情暖,我们没憋屈。”唐满兰说。家里电灯坏了、泉眼堵了,一声招呼,隔个林子的邻居李少前就来修了;割下的稻子搬不动了、摘下的菜挑不动了,李少前前去帮忙,李少前家人成了她家义务的水电工、维修工。
晒谷坪下的邻居唐建群每天来唐满兰家看望一次,家里有好吃总不忘带来分享,遇到哪天唐满兰没正常出门干活了,就及时打电话联系村里医生上门看诊;村医郭建南和村支书周满华手机从不关机,对唐满兰邻居打来的电话特别留意。
每天为儿子擦身、穿衣、做饭,每天出门劳动,两天给儿子换次衣服,一周给儿子喂次肉或鸡蛋,一个月给儿子剪次发……唐满兰日复一日坚持着,在她眼里,儿子平安是她最温馨的动力。望着地头刚种下去的半人高的桐子树苗,她对生活仍旧充满期望:“我希望等到结果那天,亲手摘下桐子为儿子榨油。”
加拿大华人网 http://www.sinoca.com/